WSJ: "在Facebook、Twitter日益成為互聯網樞紐的年代,在網頁互聯逐漸被人際互聯超越的今天,Google的光芒似乎有些黯淡。但這家不甘落寞的巨頭,在6月底終於推出了全新社交產品Google+。科技精英們紛紛進去湊熱鬧,各類科技媒體也集中給予測評,甚至對手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也一頭紮入,成了Google+中最熱的明星。
Google+的圈(Circle)就是最核心的一個功能。十多年來,互聯網對社交關系的表達和處理已有很多種,而Google的圈,應該是最精細化的一次處理。以微博為例,人際之間的關系可以不平等,萬眾粉絲關注鄭秀文、環峰堂、陳冠希,而名人卻無需關注所有粉絲。而在老一代社交網站(SNS)裡,人際關系是對等的,你和你的好友之間,信息流雙向傳遞。
那麼,Google的圈是怎麼回事呢?說起來還真復雜:你可以把好友分門別類,拽到自己設定的各種圈裡,比如同學、同事、親人、我關注的人……接下來,在你分享信息時,可以指定分享給某個特定的圈。從理論上說,你可以避免如下尷尬:比如把派對上的瘋狂照片分享給了領導或者爸媽,把與前女友的合影,分享給現女友……這一類事故,正是人們詬病Facebook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TechCrunch的一篇文章中,撰稿人Rocky Agrawal從另一個角度考察了Google的這次創新。他說,人們生活中的確有許多圈子,在這一點上Google的認識完全正確。不過,Rocky的處理方式卻是,用不同的社交網站來應付不同的社交圈子。“在Facebook,我加的都是真正的朋友,比如前同事和現同事、同學、朋友的朋友。一面之交或陌生人,我不會加好友。在Twitter上,當然任何人都可以關注我,與我有共同話題的人,我也會關注。而在LinkedIn,則都是求職、商務拓展和招聘相關的人。和我有過合作、會議上見過的人,我都會接受加好友的請求。”把不同的圈子分到不同的社交網站上,信息傳遞不會錯配,隱私問題也不用擔憂。
在我看來,Google的圈,有點刻舟求劍的味道。它首先用精密儀器,測量了人體的細微尺度和各種場合的著裝需求,然後照著這個復雜需求,制造出一件精美的外套。這新衣讓你高興,但出門之前,你先得學會怎麼用衣服上那一堆按鈕。當然,你也可以把這新衣扔一邊去,心裡想著,幹嘛這麼麻煩。赴宴我就著正裝,下樓打醬油就套個T恤。這所謂的萬能Google外套,實在太折騰了。
套用技術哲學的觀點,人和技術是相互適應和相互進化的。那麼,有些創新可能並不必要,因為人們會自適應。實在沒有車,走路也能抵達目的地嘛。
Google+真正的潛能,或許在另一方面,即過濾噪音,讓信號浮現。
微博和SNS,與以往“海量、迅速”的門戶新聞相比,已經有所進化。你的微博信息流(Timeline),類似於個人定制的小報。不過,隨著關注人數的增加,隨著越來越多商業廣告混入信息流,噪音之多,已經讓人分神。我不關心某位廣州好友的塞車,也不想轉發某名人的參禪心得;所謂的草根名博,不論搞笑排行還是冷笑話文摘,都越來越無趣和擾民了。這是個紛紛擾擾、唧唧喳喳的微博世界。
Google+,或許能幫助人們獲得一份秩序和冷靜。給圈子分類,同時也就把信息流(Stream)做出了分類。而且,Google+ 也開始了社交相關性排序。為什麼 Google 的搜索引擎如此出色,那是因為Pagerank算法通過各種復雜的參數給網頁排序,從而得出各網頁的權重。那麼在 Google+ 的帖子上是否也有某種排序呢??Google+1按鈕推薦、評論、轉發……也許用戶行為的匯總統計,正在形成某種排序算法。而算法,正是Google擅長而又熱衷的事情。
Google+還有一個功能叫做 “火花”(Sparks),是與個人興趣相關的信息流。排序和推薦算法在這個板塊大有可為。
圈子的設計只是區別於Facebook的表象,而對信息去粗取精才是Google對付Facebook的終極武器。Google+只是Google社交戰略的冰山一角,水下部分會逐漸展現。這個開發代號為“翡翠海”(Emerald Sea)的項目,或許可以帶領人們航行到一個未知的新領域,發現更多的新事物。"
Google+的圈(Circle)就是最核心的一個功能。十多年來,互聯網對社交關系的表達和處理已有很多種,而Google的圈,應該是最精細化的一次處理。以微博為例,人際之間的關系可以不平等,萬眾粉絲關注鄭秀文、環峰堂、陳冠希,而名人卻無需關注所有粉絲。而在老一代社交網站(SNS)裡,人際關系是對等的,你和你的好友之間,信息流雙向傳遞。
那麼,Google的圈是怎麼回事呢?說起來還真復雜:你可以把好友分門別類,拽到自己設定的各種圈裡,比如同學、同事、親人、我關注的人……接下來,在你分享信息時,可以指定分享給某個特定的圈。從理論上說,你可以避免如下尷尬:比如把派對上的瘋狂照片分享給了領導或者爸媽,把與前女友的合影,分享給現女友……這一類事故,正是人們詬病Facebook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TechCrunch的一篇文章中,撰稿人Rocky Agrawal從另一個角度考察了Google的這次創新。他說,人們生活中的確有許多圈子,在這一點上Google的認識完全正確。不過,Rocky的處理方式卻是,用不同的社交網站來應付不同的社交圈子。“在Facebook,我加的都是真正的朋友,比如前同事和現同事、同學、朋友的朋友。一面之交或陌生人,我不會加好友。在Twitter上,當然任何人都可以關注我,與我有共同話題的人,我也會關注。而在LinkedIn,則都是求職、商務拓展和招聘相關的人。和我有過合作、會議上見過的人,我都會接受加好友的請求。”把不同的圈子分到不同的社交網站上,信息傳遞不會錯配,隱私問題也不用擔憂。
在我看來,Google的圈,有點刻舟求劍的味道。它首先用精密儀器,測量了人體的細微尺度和各種場合的著裝需求,然後照著這個復雜需求,制造出一件精美的外套。這新衣讓你高興,但出門之前,你先得學會怎麼用衣服上那一堆按鈕。當然,你也可以把這新衣扔一邊去,心裡想著,幹嘛這麼麻煩。赴宴我就著正裝,下樓打醬油就套個T恤。這所謂的萬能Google外套,實在太折騰了。
套用技術哲學的觀點,人和技術是相互適應和相互進化的。那麼,有些創新可能並不必要,因為人們會自適應。實在沒有車,走路也能抵達目的地嘛。
Google+真正的潛能,或許在另一方面,即過濾噪音,讓信號浮現。
微博和SNS,與以往“海量、迅速”的門戶新聞相比,已經有所進化。你的微博信息流(Timeline),類似於個人定制的小報。不過,隨著關注人數的增加,隨著越來越多商業廣告混入信息流,噪音之多,已經讓人分神。我不關心某位廣州好友的塞車,也不想轉發某名人的參禪心得;所謂的草根名博,不論搞笑排行還是冷笑話文摘,都越來越無趣和擾民了。這是個紛紛擾擾、唧唧喳喳的微博世界。
Google+,或許能幫助人們獲得一份秩序和冷靜。給圈子分類,同時也就把信息流(Stream)做出了分類。而且,Google+ 也開始了社交相關性排序。為什麼 Google 的搜索引擎如此出色,那是因為Pagerank算法通過各種復雜的參數給網頁排序,從而得出各網頁的權重。那麼在 Google+ 的帖子上是否也有某種排序呢??Google+1按鈕推薦、評論、轉發……也許用戶行為的匯總統計,正在形成某種排序算法。而算法,正是Google擅長而又熱衷的事情。
Google+還有一個功能叫做 “火花”(Sparks),是與個人興趣相關的信息流。排序和推薦算法在這個板塊大有可為。
圈子的設計只是區別於Facebook的表象,而對信息去粗取精才是Google對付Facebook的終極武器。Google+只是Google社交戰略的冰山一角,水下部分會逐漸展現。這個開發代號為“翡翠海”(Emerald Sea)的項目,或許可以帶領人們航行到一個未知的新領域,發現更多的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