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29, 2014

新一代追求的,不是經濟利益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他們想以自己雙手創造新世界~

Danny Cheng"香港人物質豐盛,不愁三餐,在這個氛圍下,新一代更關心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推崇人權、環保、自由等價值,我們稱之為「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雨傘運動不是階級問題,去過現場尤其是金鐘的,得見張張稚嫩的面孔,就知道這是一個世代問題。中大民調結果也顯示越年輕,支持佔領比率越高。這方面很多人提過,但沒多少人從理論層面剖析。

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家Ronald Inglehart 有一個世代替換的理論,說明世代之間的價值轉移。在剛剛現代化的世代,老一輩從戰亂走出來,物資匱乏,以經濟得益為上就成為他們的核心價值。年輕一代生長的年代,物質豐盛,不愁三餐,在這個氛圍下,他們更關心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推崇人權、環保、自由等價值,我們稱之為「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因為物質帶來的邊際得益(Marginal Utility)下降,追求再多一點物質,對他們來說分別不大,於是他們轉而追求其他可以令他們快樂的物品(good)── 自由的空氣、優質的單車網絡、美麗的環境、人權的捍衞等等。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前城大校長張信剛在團結香港基金會的論壇上提到Maslow需求金字塔,這個金字塔正正解釋了年輕人為何會走出來。金字塔的底層是溫飽、安全,中層是人與人的關係,最上層則是對個人潛能發揮的追求。

社會的價值轉移,隨着上一代慢慢地老去,下一代的膨脹緩慢地發生。Inglehart用了126個國家的數據來驗證,後人又用新的數據及方法重做一次,結果還是一致: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地區,經歷現代化的世代,和後現代化的世代,在物質主義及後物質主義間的取捨有明顯分別。

社會學教授Jan Delhey用48個國家的數據驗證了世代交替,價值遷移的理論,但發現香港是唯一一個誇張的例外:一個已發展而物質充裕的城市,比起其他發達國家都要金錢掛帥,對物質的追求竟然遠超對自由的追求。要解釋,就是香港的轉變較慢,新一代仍未取得主導社會的權力,所以概觀社會仍是物質主義先行,但新一代擁有後物質價值的人已達臨界,卻又未獲得建制權力,繼而催生社會運動。

至於對民主的追求,Inglehart用了東歐及蘇聯的數據,發現後物質主義者對民主的追求比物質主義者強,罷工、杯葛及佔領的意向較大,這可以解釋雨傘運動的抗爭方法。

因此,老一輩跑出來說佔領蒸發了幾千億,酒店訂房信用卡消費跌三成,商舖執笠,出來抗爭的一代別個頭說:so what?GDP多個零頭,我又不會過得快樂一點。社會的物質夠豐盛了,看市民募捐的物資、食物就知道,但精神不滿足。新一代追求的,不是經濟利益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他們想以自己雙手創造新世界。於是第一周,有救護站、遮陽布;第二周,有床、有康樂設施;第三周有了廟、教會、淋浴間,連自己發電的自修室也有了,更不要說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如連儂牆、柏油路上種花、動漫人物、習近平舉傘,甚至獅子山直幡。

根據Maslow的需求金字塔,自己動手創建世界,是高層次的人生需要,比起賺錢吃飽更「高級」,也是令青年獲得滿足的途徑。一般來說,在課室中作畫,只有同學老師看見,在街道上作畫就是公共藝術了,這已經是超出物質層次的滿足。相對,藍絲帶打壓的方法就是破壞他們的物資供應,以暴力製造危險傷亡,迫使佔領者不得不回到較低層次的溫飽及人生安全需求。某些家長也以經濟封鎖逼子女回家,也是物質主義者的慣用手法。

但學生就是頭破血流也要守,街道再硬也要睡,這是以追求物質主義為終極目標的上一代無法明白的。有些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打一份飛黃騰達但毫無意義的工爬上枝頭,而是親力親為,為自己及社會帶來意義,在精神上獲得滿足。當然,這只說明新一代中這類人比例上較多,並非整代也全然是這樣的人。上一代如果能從後物質價值的角度去了解年輕人的行為,而不是認為他們無屋住、無工做、無錢使才去上街,這樣世代的割裂與疏離就能治癒了。

Source: 港大經濟金融學院助理講師 阮穎嫻


星期五, 10月 10, 2014

佔領第十一日 @ 雨傘運動 Umbrella Revolution

Danny Cheng"現在佔領區不但寧靜,而且沒廢氣,人們笑容可躬,互相幫助,好像烏托邦。還有,有種休閒的感覺,更感受到港島絕對係優質嘅單車城市"

午飯時間,佔領區出現不少西裝友與 OL。本應車水馬龍的馬路,如今空空如也,人潮疏落,空氣裡瀰漫一種詭異的寧謐。車聲,廢氣消失了,換來是秋風吹爽與暖和陽光。在銅鑼灣唐樓地下,看更打開鐵閘,望著佔領區的市民,像欣賞風景,深呼吸一口氣,欣喜嘆道:「銅鑼灣的空氣從來未試過咁清新!」

文華酒店外的干諾道中,遊客、西裝友把握機會以空蕩的街道為背景留影。兩位嬌滴滴的辦公室女郎,買了 pret a manger 火箭菜小龍蝦三文治,果汁健怡午餐坐在石壆開餐。我過去跟她們打招呼,爬上石壆跟她們談天,我記得,隔著牛仔褲我的皮膚也感受到石壆吸收了陽光的刺熱。

兩位美女乃八十後,在中上環上班。左邊的阿心與右邊的 Kate 相約午飯時間過來向佔領運動表達支持。她們從事藝術管理與音樂推廣,Kate 說,不覺得這場運動「好激」,更揚言她的外籍同事來自歐洲,外國示威比香港激烈更多,香港算是「小兒科」。

抗爭到了十一天,有點膠著狀態,持久戰容易令人不安,但今天在佔領區感受的卻是「當抗命變成日常」的奇異感覺。衝突減少,警民關係未見緊張。這個城市似乎開始嘗試「適應」街道被佔領的一種嶄新秩序。

我跟兩位美女說:「平日走在銅鑼灣,旺角,金鐘街頭,令人焦慮緊張,人們行步路都要快,面容崩緊。但現在佔領區不但寧靜,而且沒廢氣,人們笑容可躬,互相幫助,好像烏托邦。還有,有種休閒的感覺,有點像身處『外國』街頭。」我上個月去過東歐,別人的廣場是真正的公共空間,可以讓人瞓讓人 hea,讓人放空, 讓街頭藝人表演。現在,佔領區成為了香港真正公共空間。晚上這裡有人騎車溜狗玩滑板,更浪漫的是,中環千億租金的地皮任你挑選一個地點,躺在其上就可以看星星。當郭富城十年無坐地鐵都要搭番公交,你就知道今次佔領的威力,讓街道回歸人民,不只為逢迎上等人駕駛的專利。

兩女點頭稱是:「佔領區的『氣場』好舒服,人們關係和洽,放工我們也會來看看。」有人擔心佔領區像嘉年華,我卻看到一種奇異的「社區」關係,大家是互相幫助,沒私心,想件事好的。走在金鐘天橋上,可以看到穿校服的少女溫書,大學生在看 notes,新近還設有枱燈的補習站。偶爾有人喊:「邊個未食飯,有一百個麥當奴包」。有人說過:「在佔領區的物資站,除了結婚戒指外,你要求拿甚麼,都應有盡有。」

我問:「妳們不覺得香港人基因變異了嗎?」兩女同意。Kate 說:「以前我對政治完全不關心,政改也不知道是甚麼,但這一次,那幾響催淚彈,喚醒咗香港人,包括我。」

我忍不住問:「妳們吃了催淚彈?」想不到樣子嬌滴滴,手無駁雞之力,說話陰聲細氣的兩位女子異口同聲說:「我們那天想來支持學生,怎知無端端吃了催淚彈, 反而讓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這麼勇敢。」不得了,我沒想過九二八那87枚催淚彈,竟然擊中兩位如此斯文的女生。我想那天的警察,現在看到這兩個辦公室女郎的造型,催淚彈點會扔得落手?那一役,把最怕事最軟弱的香港人內心的勇武基因都逼出來了。

阿心和 Kate 都覺得,香港從此不一樣。她們甚至說,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受到佔領的太大影響。反而越來越發現一個「美好的香港」:車不多,空氣清新,地鐵有位坐,購物區不被遊客攻陷。誇張點說,佔領的日子,香港反而回到「我們以前熟悉的那個香港」。



星期四, 8月 14, 2014

Call 的士新招 ! 唔駛俾現金 Uber HK Promo Codes - dannyc173

Danny Cheng"現在用促銷代碼登記Uber(優步),立即減免HK$50的車費!Redeem it at https://www.uber.com/invite/dannyc173"


香港地搭的士辛苦過乜,成日同人搶車,唔想同人爭或身處位置「山卡拉」就會用電召服務(call台),有時仲會加錢引司機快D到。現在有個新 App  一反 call 的士傳統。

美國打車應用Uber(優步)於1年多之前進入亞洲市場,而該公司之前已經宣佈,正式在香港提供服務,但想不到Uber在世界各地對的士行業帶來不良影響後,來到香港後就竟然和的士行業合作。

8月14日開始,除了現有的 UberXL 7 人座位和 UberBLACK 平治 S 系之外,Uber平台將會增添香港的士服務。這是繼Uber踏足香港短短 3星期後,帶來比較便宜的選擇給大家。

而且 UberTAXI 是個完全無需現金的體驗。當你到達目的地,可以直接落車,繼續你的旅途。咪錶收費會自動從你登記的信用卡過數,十分方便。現在登記更可使用促銷代碼,立即減免HK$50的收費,真係幾抵玩!

Promotion code: dannyc173

Source: Unwire, Sina


星期三, 4月 30, 2014

勁想要! 盡快令我們的德輔道中轉變成綠化區吧 :)

Danny Cheng"Yeh,很好的建議,將來我們可以偷快地騎單車上班了!德輔道中必須盡快轉變; 而巴士公司可否也開始使用混合動力(hybrid)車輛?! 香港應盡快作出改變,才可有效地提升國際城市地位!"

將馬路、公路變身綠化區,在世界大城市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在香港這個以車為本的城市,仍然是聞所未聞。周一,香港規劃師學會提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計劃,他們建議將德輔道中摩利臣街至畢打街一段變身成為電車及行人專用區,以改善中環的空氣質素及環境。



整個計劃希望分兩階段進行,首階段先在上環一邊實施,而且仍然保留巴士線,只是將摩利臣街至禧利街一段德輔道中西行線、摩利臣街至急庇利街一段德輔道中東行線變成電車及行人專用,而禧利街至永和街一段西行線及急庇利街至林士街東行線則是巴士、電車及行人專用,而且所有南北貫穿德輔道中的街道並不受影響,這階段對現行車流的影響微乎其微,實在可以馬上實行。

至於第二階段,由於將涉及較大範圍的車道改行,更好的時機將會是中環灣仔繞道、港鐵西環線、南港島線及沙中線紛紛落成,加上巴士重組等,到時可以重新規劃並更容易做好分流。



建議一出,根據我們非科學的網上統計,不少市民都持正面態度,但有趣的是,一些人卻悲觀地認為不可能:「支持!但不認為可以做到。」「好是好,但行唔行得通呢?」

而一些傳統媒體更是慣性的開動「以車為本」的思維,訪問的士、司機、運貨人士,「反映的意見」就是「不方便」、「影響生意」,卻無視現實是德輔道中大部分路段根本是禁區,二十四小時不准上落貨/客;而所謂車行較快更是笑話,因為該路段平日辦公時間往往擠塞非常。(如果從上環到中環開會,我們會選擇步行/單車,既環保又快捷!)

更重要的是,這些報道仍然視馬路屬於車輛、貨運,卻忘記了行人也有公平使用道路的權利。行人正正是集中在德輔道中東段,城大的統計發現該處平均每小時大約有 4000 到 8000 人的流量,卻偏偏是污染狀況最嚴重的街區。

行人直接曝露於路邊廢氣中,除了現在較為人熟悉的懸浮粒子 PM2.5 外,柴油中的黑炭顆粒物及揮發性物質造的超細顆粒物,同樣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如果減少直接接觸,只是簡單地將車流轉移到干諾道中,便可以有效改善中環區的空氣質素,有利公眾健康。

規劃師學會在記者會上被問及計劃最大的挑戰是甚麼,他們的答案不是技術,而是人心。請以新的視覺看這個方案 - 如果你還要問:「吓,咁點落貨」、「冇車好唔方便喎」,請老實地想一想,你希望每日在巴士上呆塞,還是用更短的時間,有廣闊的路可以舒暢步行;請老實地面對,在中環行路快過搭車的常識。


Source: 主場新聞


星期一, 4月 07, 2014

馬路上踩單車的三種模式,建議用「車輛模式」

Danny Cheng: "絕對應使用車輛模式; 而如果停紅綠燈,應停在所有車的前方,讓其他車輛清楚看到單車"



馬路上踩單車的三種模式
在馬路上騎行大致可分類為三種模式:「行人模式」(pedestrian style),「靠邊模式」(hugging-the-kerb style),「車輛模式」(vehicular style);第一種模式「行人模式」就是不行馬路,即使行馬路也無視交通規則;第二種「靠邊模式」就是在馬路踩但卻儘量貼近馬路邊,基本上避開成為路上車流的一部分,讓出行車線給其他車輛。

建議用「車輛模式」
在大部分情況下,建議以第三種方式騎單車,即車輛模式(vehicular style, 也可稱為bicycle driving, vehicular cycling),簡單來說是把單車作為和其他車輛一樣的方式行駛並跟隨道路上共通的法則及語言;

原因一. 這是較安全的做法;因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用同一套道路規則及道路語言,大家知道如何配合;另外,路邊的危險也較多,例如溝渠,突然打開的車門,忽然有行人踏出馬路等…避開路邊能減少這類危險。

原因二. 這是完全配合法例的做法;如果單車人仕沒有充分行駛路權,例如縮在馬路邊行駛,萬一有汽車巴士等埋站上落客或者在同一行車線超越時發生意外,法庭及警方未必會同情主動讓出行車線路權的單車人仕,單車人仕自然吃虧。

近來運輸署的宣傳片(例如李慧詩那個)也說單車和其他車輛有同等路權,而按多方車友的經驗,現時警方交通部也不會就單車佔用慢線有任何質疑。而道路安全議會也已經於2012年3月出版的刊物更新了騎單車的建議,並且已經上載於運輸署網頁:(http://www.td.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4552/web_221201433_leaflet_a.pdf)「在狹窄的行車(線)道(相信這包括香港大部分的行車(線)道,因為香港大部分的行車(線)道也是狹窄得不足夠讓單車及其他車輛安全並排行駛的)或轉彎時,宜駛在行車(線)道的中央以策安全」

車輛模式(vehicular style)的其中一個具體實施,就是在行車線的中間行駛佔用行車線,原因之一是要讓其他車輛清楚看到單車,原因之二是鼓勵其他較快的車輛使用另一行車線超越單車,以保持安全距離,可以看這影片「在行車線的哪一處踏單車才安全?(2分鐘版)」(http://youtu.be/w3RXZm7539A)就會清楚。

法庭會同意單車駛在行車線中間嗎?
如果被其他汽車危及安全,是絕對應該交由警方跟進。不要自我以為忍氣吞聲或者放人一馬就無事,今次自己無受傷,下次可能是另一位車友的生命受害,為道路安全一定要盡公民責任交警方跟進。

在此讓大家參考以下的案例:
片段中的巴士司機已經被定罪不小心駕駛,被扣分並罰款。原因是他入侵了單車的行車線,判決書中定罪原因是:「被告轉線時未有足夠安全考慮給單車使用者,單車使用者作為一個道路使用者,當時在左一線有使用的優先權,事件中可以看到切線太急,而導致單車使用者感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被迫收慢及扭軚,所以裁定不小心駕駛罪名成立。」
留意判詞中肯定了騎單車人士作為一個道路使用者,在所佔用的行車線有使用的優先權,所以鼓勵大家車友為大家安全要佔用行車線。

佔用行車線會阻慢交通?
可能有單車友及其他人士認為單車佔用行車線會阻慢交通,其實在大部分情形下,反而是其他汽車擠塞阻慢了單車!而真正阻礙交通的是其他車輛、工程、欠佳的道路設計及交通燈(有關這方面的討論請看:http://hkcyclingalliance.org/are-bicycles-slowing-down-traffic),當然,如果真的是有長長車龍跟在後面,還是互相禮讓,安全情形下停靠在一邊先讓後車經過為佳。



星期一, 2月 24, 2014

來自星星的你,都敏俊到底從哪裡來?


Danny Cheng: "《來自星星的你》中的外星人都敏俊到底來自哪個星星?看天文學家怎麼來解讀熱門韓劇。"


教授身份大解密

外星人都敏俊(金秀賢飾)教授在地球上生活了四百年,服過24次兵役,見證了韓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從事過醫療、金融、法律等各種高端洋氣的行業,還做過捕快(捕快相當於古代的警察)。哈佛大學畢業,有學位收集癮和古董收集癖,熱愛釣魚,非常有錢......

雖然有專業粉絲質疑過,李氏朝鮮時代實施從母法,教授想混跡民間頗為不易。但是想想,教授作為一個有超能力的外星人,弄張假身份證是多麼容易簡單的事。於是參與討論的妹子們都釋然了,改歡欣地討論教授大人歷經二戰、韓戰硝煙是怎麼把那些古董字畫一樣樣的保存下來的。並且感嘆都教授選擇人員複雜流通迅速的漢城生活,真是大隱隱於市啊。那麼有超能力的都教授到底是哪裡來的呢?

在第一集裡,教授這樣說:"KMT184.05 恆星"

星星的編號,自有體系
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拜耳(Johann Bayer,1572-1625)於1603年在他的星圖《測天圖》(Uranometria)中,首先有系統的為許多亮星命名, 以一個希臘字母像是α、 β、γ、等等做前導,後面伴隨著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稱。拜耳命名恆星1564顆。

例如,中國傳統星宿命名法中的畢宿五命名為金牛座α,它的意思就是在金牛座排序為第一顆的恆星。單一個星座可能包含50顆甚至更多的恆星,但是希臘字母只有24個,當這些字母用完之後,開始使用小寫的拉丁字母:因此便會有船底座s和半人馬座d等名稱。在星星數量極多的星座內,最終使用到大寫的拉丁字母,像是天蠍座G和船帆座N。拜耳使用的最後一個大寫字母是Q。

基本上每個星座中排名較前的恆星都是亮星,比如近年來拉動暑假消費的牛郎星(天鷹座α)和織女星(天琴座α)。原因無他,觀測手段有限,亮的更容易被觀測到,但並不意味著拜耳是以亮度排列恆星名稱。

隨著人類觀測水準提高,越來越多的恆星被發現,拜耳命名法名稱數量有限的問題催生出了新的恆星命名法──弗蘭斯蒂德(John Flamsteed,1646-1719,英國天文學家)命名法。該方法與拜耳類似,除了以數字取代希臘字母外,每顆恆星還是以數字和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稱結合在一起。但實際上,弗氏編號只涵蓋到在大不列顛可以看見的星星,因此偏向南天的星座都沒有弗氏編號。於沒有佛蘭斯蒂德命名法的南天肉眼可見恆星,古德(Benjamin Apthorp Gould,1824-1896,美國天文學家)命名法由於相對星表目錄編號的名稱更為直觀而仍然在使用,是的,這是第三種恆星命名法。比如,南天的球狀星團杜鵑座47的編號來自約翰·波得(Johann Elert Bode,1747-1826,德國天文學家);鄰近的波江座82不是弗蘭斯蒂德命名法而是古德命名法的編號。

實際上,KMT184.05 不是國際天文學界認可的恆星編號。所以,我們無法判斷都教授到底從哪裡來的。

到此,我覺得都教授本人,深感於他對部分地球女性的巨大影響力,基於自我保護的原則給出了錯誤的編號和含糊的標記,以避免發瘋的觀眾朋友對該星球上的無辜群眾造成不必要的生活困擾。人類現在對系外類地行星的探索才剛起步不久,測量手段有限。一些系外行星是在凌恆星(就是從地球和恆星間飛過)時,擋住恆星,引起恆星光譜變化被發現的。以這種方式被發現的系外行星多為氣態行星,體積足夠大。更多的,天體測量學家們嘗試通過在太​​空中架設高精度望遠鏡,測量恆星因行星繞轉的擾動而引起的自行變化來發現類地行星。

總之,以現階段人類的科技水準,想要騷擾到都敏俊教授的同胞,幾乎是絕無任何可能的。但是,該行星所在星系大概隨著人類觀測水準進步可能大大增加地球占星事業的複雜程度。

離我們最近的類地行星遠在12光年以外,其氣候條件與地球也相去甚遠,外星人都教授的家更是遠的雲深不知處。於是都教授,與其耗費時間在漫長的星際旅行中,不如,留下來陪著這些女觀眾,一起慢慢的變老吧。


Source: 靠天吃饭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