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23, 2019

大家要小心聯合醫務中心(中環)的陳雪晶醫生!

Danny Cheng"真的不敢想像現在香港中環也到達這麼恐怖的地步,決定以後也不會再到聯合醫務中心睇醫生了,這裏的醫生真的是只是打份工,並沒有一點醫德!簡直是浪費時間、更浪費金錢!"


事緣是前天晚上整晚也睡不着,發冷、頭痛及肚痛,感到自己生病了,所以昨天立即請假看醫生,到了中環聯合醫務中心,他們派給我的陳雪晶醫生用了大約6分鐘睇症,然後得出結論是冇病呀!講真,如果不是生病為何要來看醫生?既然醫生說冇事,我便到銅鑼灣與朋友吃飯,怎料在街上便暈倒了... 立即在銅鑼灣Sogo醫生樓再看另一個醫生,銅鑼灣這名醫生很專業很細心地睇症,而且他能估計到我很快會肚屙,他細心地聆聽我的肚子,問我這幾天吃過什麼,我記得上星期三我吃過很多生蠔,可能是這個原因吧,結果他給了我一些藥,昨天晚上在家中很早就睡了,雖然今天繼續肚痛肚屙,但沒有天旋地轉的暈暈了!

為何香港會出現人性這般醜惡的陳雪晶?這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低劣的的庸醫陳雪晶,是否今天香港已和大灣區接軌,就算有市民患上鼠疫,她也可以以一句冇病呀來延誤拯救?! 真的不敢想像現在香港中環也到達這麼恐怖的地步,決定以後也不會再到聯合醫務中心睇醫生了,UMP的醫生真的只是打份工,並沒有一點醫德!簡直是浪費時間、更浪費金錢!

星期一, 6月 17, 2019

警權無限大?如何定邊界?

Danny Cheng"香港警察警權無限大,在街上專查香港人身份證,專搞自己人!當見到外國人,就爬低敬禮!香港人就是專欺負善良的自己人吧! 應立即檢討 Section 54 截停、扣留及搜查的權力"

STOP killing Hong Kong People

「當一個組織被賦予權力,便有機會濫用。當它覺得自己在做正當的事,會很易忘記其權力的限制,在涉及警權方面的人權爭議上,法庭好多時會強調為何要給予人權那麼多保障,或限制警權,原因是沒限制的權力就易被濫用。」大律師黃宇逸說濫權毫不出奇,發生頻密與否就取決於制度上能否有效監察和規管。在金鐘反修訂逃犯條例集會示威翌日,連同他在內的法律界30名選委發聲明譴責任何人在和平抗議中使用不合法的武力,並嚴重關注警方對抗議者「過度使用武力」。向示威者開槍、在地鐵站搜身,人民在惶亂中討論,警權如何才算「過度」?我們一起了解警察權力到底有多大,哪裏是邊界。


1. 只要警方主觀認為途人形迹可疑,就可截停查身分證?

「搜身有兩種,一種是警察覺得你是形迹可疑,就可以查你身分證;第二個是警察合理地懷疑已經或即將或意圖犯任何罪行者,就可以搜查。第一種不需要通過一個客觀標準。」但黃宇逸提出2009年Wong Tze Yam案的判辭提到,警察以主觀判斷截人搜身,亦要根據客觀事實,「例如在6月12日的情况,如果一個人戴着口罩、眼罩、頭盔,警察也可以說有客觀證據支持他的主觀懷疑,但如果是一個普通著黑衫的師奶經過,也說覺得她形迹可疑,就比較說不過去」。

警員搜身前須解釋理據
「更多人不知的是,根據普通法,一個警員在搜身前必須解釋搜身的理據,如被搜者不問,警員就不解釋,這絕對不符合普通法的標準。」不過在實際情况下,「警察一般不會向你宣揚他的權力有幾多限制,只會跟你說他有什麼權力」。

一秒令警員冷靜執法既工具
輸入警員號碼叫佢個全名
http://police-github.github.io/
例如,輸入34354就搵到差佬叫陳志揚(高級警員),咁可以講"陳志揚高級警員,請你冷靜d"!

然後從公務員事務局投訴警察
傳 真 : 2868 5069
電 郵 : csbcomp@csb.gov.hk
必須寫清楚警察名同編號



2. 警務處長盧偉聰在記者會上表示,警方6月12日使用過警棍、布袋彈、胡椒噴霧、胡椒彈、催淚水劑、橡膠子彈、催淚彈,又強調警方已使用最低武力,表現克制。所謂「最低武力」與「克制」,是不是難有標準?

這個問題的答案帶點神秘。盧偉聰提到,警方使用上述武器時依從警隊武力指引,其實指引就是一套標準,可比照警方行動。不過查閱《警察通例》網上版本,會發現第29章「使用武力與槍械的使用」並沒有向公眾公開。一份2011年法庭判詞卻披露了一些內容,大律師黃宇逸指出案件為2009年尼泊爾籍男子林寶被警員開槍轟頭死亡,死因庭裁定死於合法被殺,遺孀Sony Rai提出司法覆核,當時警方交出了第29章部分內容,其中提到警察「使用武力的原則是,所使用的武力必須是為達到目的而須使用的最低程度武力;達到目的後,須立即停止使用。該等武力必須在當時情况下屬合理的」。

制服後踢打示威者 屬濫權
「在達到目的後須停止使用武力這點,從很多影片可見,警察鎮壓示威者時,即使制服了他們,還不斷揮警棍打示威者,或拳打腳踢,這些明顯不單是使用過度武力,更是濫用權力。」不過一哥說行動已跟足指引?「這是不可能的事。就着以最低程度武力達到目的這點,橡膠子彈和布袋彈是否當時最低武力?如果像他提到的情况,有示威者在衝擊、擲鐵馬,說法可能成立,但人一直在撤走,則完全沒有必要用橡膠子彈,因為那是用來解決即時的武力威脅,對記者更沒必要。」


3. 盧偉聰說警員感到生命受威脅,要用武力保障自身安全,出動橡膠子彈和布袋彈也是必要?

《香港01》攝記曾梓洋在當日拍攝期間中彈受傷,他向我們詳述經過,當時他身處力寶中心對出的行車天橋橋底,示威者正在撤退,警方則向前推進,他站在花槽旁拿出電話打算傳照片給同事,突然聽到「砰」一聲,感到有硬物高速射向腳踭,他即時站不穩倒地,數名示威者迅速把他抬走,後來到律敦治醫院求醫,傷口流血及腫起,幸照X光得知沒傷及骨,但事發後兩日行路仍有困難,傷口亦未消腫。他質疑自己戴上寫明記者的頭盔亦中彈,「即使我是示威者,亦完全沒有衝擊行為,為何仍要向我射擊?」


4. 橡膠子彈和布袋彈不是實彈,是「低殺傷力武器」,適合應付激烈的示威場面?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會長、外科醫生馮德焜解釋,「實彈殺傷力在於穿透力,可射穿皮膚入體內,甚至再穿出,可直接刺傷或扯傷器官,另外子彈通過身體組織時減速,會製造熱力,將體內水分蒸發成水蒸氣,有輕微爆炸效果,對體內組織傷害很大,打手腳都有機會死。而橡膠子彈及布袋彈不是打入身體,造成的是撞擊性傷害,打到手腳最多是肌肉撕裂,或撞到大血管,都未必會即刻致命;但這種傷害也可以殺人,首先可造成內出血,如打中的位置下有重要器官,會導致嚴重流血,打頭可造成嚴重的髗內出血。」

醫護:不少中彈位置在頭部
示威者K(化名)向我們表示,他在遠東金融中心附近搬鐵馬與警方對峙,突遭射中,傷口亦不是下身,而在近鎖骨位置(圖a),留下明顯小圓印,亦有腫起,「好似打war game中一槍」,「但沒誇張到不能走」。馮德焜醫生說:「有在場幫手急救的醫護向我們報告,中彈的傷害有不少在頭部位置,這明顯是過分武力,警方自衛不是理由。警方用武的最終目標是制服示威者,不是置他於死地。」他亦提到催淚彈,「據現場急救者所說,催淚彈是密集式地用,在多人撤退時,警方還往人群射一個催淚彈,人群在擠迫的天橋四散容易造成人踩人,又或射向被圍困在一個地方的人,會焗到他們。催淚氣體的使用原則是驅趕群眾,而不是想人窒息,以醫生角度看,用武是協助管制,而不是懲罰人、傷人」,「醫學院訓練講求醫生將病人視為人而非僅為病例,希望香港警隊亦要當示威者是活生生的人去對待,合理地制服,而不是不顧其生死」。


5. 場面混亂,警方開槍,子彈誤中副車也難怪?

民權觀察成員王浩賢指出,「國際社會關於非致命武力的槍械使用也有一些原則,如不可用會連發的自動式槍械去射擊,就是要確保射擊是控制得到,不會過量、任意用」,在聯合國《執法人員使用武力和火器的基本原則》裏列明,使用非致命(non-lethal)武器應「小心控制」,亦要減低危及與事件無關的人。王浩賢說國際對於使用武力的其中一個標準,是要具針對性,「盡可能避免以無差別的方式使用暴力,以免誤傷無辜的人,這個問題會影響警方使用武力的合法性」,「當警方在現場難令武器準確地按原本的使用目的或規範去用,就不應該用。」


6. 警方將6月12日的事件定性為「暴動」,可合理化所使用的武力?

黃宇逸分析一個假設情况:「若有一個警員被告民事上有責任,他的口供可能會說因警方內部已定性為暴動,所以他認為當時情况要使用這樣的武力,盡快驅趕『暴徒』,那可能會影響法庭判斷,這前線警員是否真誠相信需要使用該程度的武力。至於刑事上,警方定性暴動影響人對事件的觀感,相信專業法官可自行摒除這個考慮,但對陪審團就比較難,當然高等法院審的話,專業法官會有適切指示,但陪審團都是香港人,始終有先入為主的感覺,這是制度上有此限制。」

警方定性暴動 不影響法庭判罪
至於警方定性對於暴動罪指控,「在法律定義上完全沒有影響。就旺角事件在高等法院審的兩宗案件,如果留意陪審團的比數、考慮的時間,可看到陪審團是非常謹慎地做決定,不是別人所說看陪審團是黃絲還是藍絲,我覺得這是侮辱了陪審團的智慧,如梁天琦每個指控的比數都很不一樣,有些罪成有些脫罪,就能想像陪審團就嚴謹法律定義有一番辯論,才得出結論」,「警方定性整天的行動是什麼性質,與一個人參與的活動是否犯了暴動罪是兩碼子的事,後者有嚴謹的法律定義。如旺角的案例,事發是夜晚到翌日清晨,不同人因不同時段的行為有些被控非法集結,有些是暴動,就可看出不是警方將整天活動定性為暴動,一參與了便涉暴動罪,而是視乎當天的行為」。


7. 盧偉聰回應有指示威者被警員用橡膠彈射頭部及被制服後仍被打,呼籲相關人士報案。事實上示威者是否難以追究警察過度使用武力?

監警會觀察員 缺席612現場
受傷攝記曾梓洋明言,「對警察冇乜信心,真心相信投訴亦不會有人受紀律處分」。而當日民權觀察派出9名觀察員到場,王浩賢就批評監警會沒派觀察員「令人失望」,「這是監警會的職責、角色,不能以組織時間不足為由推搪,看不見它保障市民權利的積極性」。我們向監警會查詢,監警會稱當日確沒派觀察員到場,「是否派人視乎不同case」。

「速龍」隱編號 傷者難投訴
王浩賢亦指俗稱「速龍小隊」的特別戰術小隊制服遮蓋大部分身體,不見警員編號,「是逃避問責、公眾監察的策略」,傷者也難以在投訴時描述出警員面貌等特徵。「如何追究?這是很大的問題,特別是他們配備了精良的防暴裝備,會使用高度武力。」我們曾向警方查詢速龍小隊制服上是否有警員編號及其位置,在截稿前未獲回覆。王亦認為警方不公開《警察通例》第29章,或相關的程序手冊,「很難判斷處長的解釋是否與指引相符」,但警方今次行動在「國際指引層面就明顯有問題」。

曾梓洋稱無從得知中的是布袋彈還是橡膠彈、是誰發出,黃宇逸就解釋中彈者可循民事向律政司長索償,重要是向醫生要求驗傷、為傷口拍照留底,若傷者即時求醫時有向醫生投訴,相信自己在示威集會中遭槍傷,有醫生留下的紀錄,亦有助日後舉證。


8. 示威者若是受傷到醫院,醫生會將傷者資料告知警方,增加被捕風險?

拔萃女書院一名教師右眼中彈受傷,與另外3人求醫時被捕,更傳出有受傷示威者為免被捕不敢到醫院,馮德焜醫生說「根據我們掌握到的資料,懷疑(被捕個案)是警方查案時自己作出的行動」,「醫護人員不會懷疑傷者犯了法就通知警方,一般做法是有病就醫」,「醫護第一優先都是先醫治病人,最重要是得到病人信任,我們不會隨便泄露私隱,除非得到其同意」,他強調以病人福祉為先,「如果報警會令眼前病人所受的保護更大才會這樣做」,如家暴多數會先找社工;懷疑性侵個案「牽涉搜證,如果病人來求醫,我們懷疑他受性侵,他又願意報警,我們會找警察,但原則上即使我們強烈勸喻,也要得到病人同意」。


9. 若是被捕,必須按警方要求交出手機密碼或用指模開機?

黃宇逸:「被捕人士沒任何法律責任協助警方調查,這是刑事法律程序上一個最基本的原則。」2014年七一遊行領頭車司機岑永根被警方沒收手機,他其後申請司法覆核一案,法庭最後裁定除緊急情况外,警方須有手令才可查看被捕人士手機內容。黃宇逸說,若以為因被捕要打指模,所以警方要求被補者以指模開機也沒問題,「這絕對是誤解」,「即使警察說是緊急情况所以有權查看手機,要求交出密碼,被捕者亦有保持緘默的權利」,警方可以看手機內容,與被捕者是否提供密碼,是兩件事,不過因為被補者身在警署,面對眾多警員,而警員對落口供過程又通常比被補者遠富經驗,被補者容易忘記自己應有的權利。對於坊間有說法稱,未被捕的人倒沒有絕對緘默的權利,他笑言:「怎可能未被捕的人權利會比被捕的人少?」



Sources: 曾曉玲, MingPao, HK01

星期三, 1月 30, 2019

亞洲最大CGA香港電競館旺角開幕

Danny Cheng"好開心24小時網吧又再在香港出現,還記得當年在銅鑼灣的戰略高手Aztec及八樓網站的開心時代,香港人不應再炒炒賣賣,應投資在一些為人類前進的創建吧!"


電競行業終於從起步轉至成長期,CGA(Cyber Games Arena)設立的 「CGA香港電競館」 已在旺角麥花臣匯揭幕啟用,成為全亞洲最大綜合電競館項目,有完善設備面向大眾、休閒玩家及專業玩家及電競團隊,建立電競愛好者聚腳社區。

CGA電競館創辦人周啟康亦表示,電競館分為兩層,地面以訓練場地為主,將會 24 小時通宵營業,分為五大區域,包括電腦區、娛樂區、手遊區、輕食區及零售商店。全層共有 150 部電競電腦,所有電腦都採用 GTX1080至RTX 2080TI 顯示卡及電競熒幕,並以水冷系統冷卻。周啟康指出,每部電腦最少投資 18,000 元,包括配置造價達10萬元的超強水冷電競裝備獨立房亦設有為電競隊而設的訓練室。


CGA由3名年青人在2012年成立,去年獲A輪投資5,000萬港元發展電競。周啟康說,電競館總投資達3,000萬元,包括購置器材、裝修、宣傳等,期望兩年內回本。在電競館八大專區中,他最滿意的是eSports Arena,能支援80人同時「食雞」玩射擊遊戲;又仿效韓國電競館在座位下設「晾腳」位,增加舒適度。


此外,館內設女性專區,共有12個座位,專區內電競椅、耳機、鍵盤、滑鼠都是粉紅色,而顯示屏背面配搭閃亮元素。周啟康解釋,近年有不少女子電競戰隊,反映女性電競市場日益壯大,希望電競館可照顧女性玩家的需要。至於VR ZONE則預計要到2月底或3月才推出,周啟康預告屆時會有VR鬼屋遊戲、射擊喪屍遊戲,「因為香港人鐘意恐怖、打喪屍」,料提供超過13個遊戲,並會定期更換。

周啟康表示,市民可免費登記成會員,以時租形式體驗電競,期望電競館可達成「Connecting Gamers」願景,為電競玩家營造鬥獸場氣氛,體現比賽的緊張感覺。日後也會舉辦大小型賽事,例如今年NBA 2K亞太區邀請賽 (NBA 2K League APAC Invitational)將在電競館舉行,邀請亞洲區頂尖選手參與,成為電競玩家聚腳地,甚至小型社區。


CGA香港電競館收費(每小時 $HKD)(確實定價以官方為準)
ARENA  $20 (2am-10am)
ARENA  $30
BOSS ROOM  $100
Streamer Room A  $100
Streamer Room B  $200
VIP ROOM  $240

另電競館將推出會員優惠,包括1.28萬元全年任玩通行證,以及88,888元成為VVIP,全年可帶最多3名同行朋友任玩及獲贈價值逾4萬元的電腦裝備。

Sources: unwire, ezone, hk01

星期五, 11月 16, 2018

美國加州大火後證實Tesla Model X是一部戰車

Danny Cheng"那些甚麼林寶、法拉利,車內空氣也搞不好,怎可以叫名車呢?! 香港現在街外的環境這麽差,車廂空氣過濾器真的很重要 :P"


Tesla創辦人Elon Musk曾經在電動車Model X的發佈會上,表示汽車配備了醫療級的HEPA過濾器,是一般燃油汽車空氣過濾器的10倍。Tesla為Model X 推出生物武器防禦模式(Bioweapon Defense Mode),後來再將這空氣過濾模式移植到Model S。



最近,美國加州發生了嚴重的山火,超過 6700座建築物被夷為平地,至少有25人在大火中喪生,超過25萬人需要離開家園。有部份Tesla車主表示,Tesla內置的醫療級HEPA空氣過濾器加上生化武器防禦模式,在空氣質量非常差的環境下,有效維持車廂內的空氣質素。


Elon Musk 亦在Twitter表示,如果Tesla能夠在加州山火(Camp Fire in California)中提供協助,如接載民眾,可以跟他們聯絡。

Model X的HEPA過濾器意外地因為這一場山火,證實了它的實用性,比起越野四驅車,Tesla的電能車可能更適合成為「末日戰車」。


Sources: NullTX

星期三, 9月 19, 2018

《全民造星》姜濤,絕對唔係得個樣,是一個有才華的明星!

Danny Cheng"香港好像很久沒有出現過一個像姜濤的男生,青春、靚仔、可愛、有才,在這個時代出道,絕對是香港人的幸運,想信陳奕迅、鄭秀文也要走開一邊了 :)"



姜濤(@keung_show)是近來香港城中談論度最高的香港新星,viuTV《全民造星》參與者之一。早在第一輪淘汰賽中已鶴立雞群的姜濤,在多達 99 位參加者之中能夠深得一眾聽眾喜愛,絕對是明日之星




姜濤雖然樣貌標緻,但他的才華也值得留意。首先是姜濤的聲線獨特,唱歌水準穩定,單是這點已令人對他著迷,其次是他的舞蹈底子也不太差,雖說自選表演是以「手勢歌」為重,但到小組表演時,姜濤與其他 3 位正職舞蹈員的組員一起勁歌熱舞,絲毫不失禮,可見他在才藝上其實下過不少苦功。

姜濤在第 2 次個人表演時,因為不希望重施故技而加插不擅長的演戲環節,後來因效果不佳而被監製花姐叫停。他流著淚解釋很希望觀眾能看見自己的努力,不想自己的努力被外貌遮蓋,這份不滿足現狀的志氣,也是推動他不斷進步的動力。




姜濤大概深受「抖音」文化的影響,在表演唱歌的時候會編排一些「手勢歌」的典型動作,跟其他有跳舞底子的參加者風格截然不同,而這正是他獨特的地方。姜濤演唱〈Love More〉及〈我多喜歡你 你會知道〉時,均善用抖音風格的「拋眉弄眼」,配合歌曲的示愛心情,令觀眾完全著迷。需知道這類「拋眉弄眼」絕對不容易討好人,效果不好分分鐘會令表演大打折扣,不過年僅 19 歲的姜濤就是有這份獨有的魅力,叫人不自覺一看再看。

姜濤確實集很多優秀條件於一身,但試想像若今時今日唱片公司推出一個這樣的「偶像」,被大眾鄙視的機會大概會比較高吧?也許姜濤真的選了一條很好的路線出道,由於《全民造星》是真人騷,觀眾從一開始跟這一群男生一起成長,見證他們的努力,對表演者的要求較低,也更容易投入感情。


另一邊廂,香港好像很久沒有出現過一個像姜濤的男生,青春、靚仔、可愛、有才,在這個時代出道,也許是姜濤的幸運,同時也是觀眾的幸福。想信陳奕迅、鄭秀文也要走開一邊了 :)

Sources: LINE TODAY

星期三, 2月 21, 2018

香港現在賺錢太快,太容易了... 以史為鑒是金融危機嗎?

Danny Cheng"其實大家有留意歷史就知道歷史是不停重複的啦~ 好像以前人類以耕種維生,然後就被工業時代取代再到依家的金融時代! 所以香港人不應該只是靠單一行業而應該做多元發展吧~~"


上週,道指下跌8.4%,標普500指數下跌7.9%,納斯達克下跌8.2%。大家人心惶惶。

Walty見我鬱鬱,便問:“鯨魚,你怎麼啦?”

“怕是又要金融危機了!”我喃喃。

“什麼是金融危機?”Walty一臉無邪天真,他每天的煩惱就只是今天功課多了點,昨天又跟同學有了小口角,完全不知道外界的風霜刀劍。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Uncle Stephen的紡織廠一直外銷韓國,很快就受影響倒閉了。Uncle Stephen被憤怒的工人和債主們圍在辦公室裡一天一夜,沒飯吃、沒水喝。家裡貴一些的家電都被債主搬走了。

但我對金融危機並沒有太大的印象。因為歲月依舊靜好,我只需要讀好我的書,當好我的學生。這種對經濟俗務懵懂的狀態,一直維持到了我大學畢業。也因此,對2000年科網股爆破,2003年非典帶來的市場恐慌,都沒有真實的感受。

現在, 我看著Walty稚嫩的臉,要不要提前告訴他這殘酷的現實?還是讓他和我一樣無憂無慮地長大?


1. 影響股票大跌的兩個因素

“鯨魚,到底什麼是金融危機啊?是不是就是你們說的很多很多股票大跌?” Walty拽著我的手直晃

“股票大跌只是其中的一個現象。”我說,“你還記得,我跟你講過什麼是股票嗎?”

“股票就是公司的所有權,把它分成很多很多份,拿出一部分來賣給大家。你買了股票,你就是這個公司其中一位所有人。”Walty很自信地回答我。我點點頭,他應該是對財經真的有興趣吧。

我繼續問:“那股票為什麼會漲?為什麼會跌呢?”

Walty說:“你之前跟我說過,公司賺錢,就代表公司的價值漲了,更值錢了,所以,股票的價格就會漲。生意不好了,公司沒之前賺錢了,甚至虧錢了,那麼股票就會跌。”

我補充道:“不光如此,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人心。”

Walty滿眼疑惑:“人心?”

我解釋說:“還記得供求價格曲線嗎?”

Walty:“當供應多,需求少,價格就會下跌;供應少,需求多,價格就會上漲。”

我:“當大家覺得自己手裡的股票明天會比今天更便宜,而且在一段時間內,會越來越便宜。大家會怎麼樣?”

我的問題有點跳躍,他腦子轉不過來了:“會怎樣?等便宜了再買點?”

我點頭:“這是一種做法。通常在價格像海浪一樣有起有伏的時候,我們會這麼做。我們相信這家公司未來會賺更多的錢,他的股價下跌只是很短期的情況,未來很快會升上去。這時候,我們會在便宜的時候,再買一點,拉低我們買入的平均價。”

我:“但是,當大家覺得未來比較長一段時間,股票都會越來越便宜的話,大家都會先乘手裡的股票還沒有那麼低價的時候,賣掉它們,換取現金,等價格跌到一定程度,再買回來。”

Walty點頭。

我:“大家都這麼想,大家都在賣股票。這樣要買的需求少了,賣出來的股票變成了供應,供應增加了。價格會怎樣?”

Walty:”需求少,供應多,價格就會降低。”

我:“這就是人心。不管公司賺不賺錢,當大家都覺得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會跌,大家就都會賣。股票就會越來越便宜。越便宜,大家就賣得越多。形成了惡性循環。”

Walty:“哦!我知道了。這就是群體性弱智。”

我:“股票大跌有兩個原因,一是公司經營得不好,一是人心,即大家覺得未來會跌。這兩點很重要,你先記住了。”

“嗯嗯。記住啦!”Walty像搖著尾巴的小狗一樣,對我展開甜甜的笑容。


2. 歷史上的金融危機

我:“剛剛你問什麼是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甚至全世界,大部分金融指標(如股市、貨幣、房地產、金融機構的倒閉數)急劇和短暫地惡化。”

Walty:“那跟股票大跌有什麼關係呢?”

我:“金融危機通常最直接的表現是大多數股票急速下跌。因為股市是公開市場,在每個工作日的交易時間,價格每分每秒都因為供求關係而不斷變動,因此能最快最直接地反應經濟狀況。”

Walty:“為什麼會有金融危機呢?”

我:“我先跟你講講以前的幾次金融危機,你想一想,這些危機都是怎麼出現的。”


(1)1637年,荷蘭鬱金香熱

我:“鬱金香,你知道的,就是咱家門口那兩盆。漂亮不?”

Walty:“就是長在沙子裡的那兩盆吧?好看!”

我:“380年前,歐洲人非常喜歡鬱金香。那時候的荷蘭,戰勝了西班牙,一躍成為海上帝國,是歐洲的經濟大國。

鬱金香是一種難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的植物。一開始,因為供需不平衡,鬱金香的價格有了較大的漲幅。之後,引起了投機分子的注意,他們有計劃地行動,哄抬鬱金香的價格。

在一本《鬱金香狂熱》的書中寫道:‘1636年,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制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

Walty:“哇!可以換這麼多?還有一條船?太誇張了吧。那些投機分子真壞。”


我:“買賣鬱金香讓人一夜暴富的傳聞在民眾間傳播。那些沒有錢的農民、小手工業者都開始購買。他們買不起頂級品種的鬱金香,只能買一些便宜的,使得連便宜的品種都價格飛漲。最初的買家——鬱金香愛好者們,看不上那些低品級的鬱金香。價格越來越離譜,開始有人不再願意購買。需求跌了,價格就......?”

Walty說:“跌了。”

我:“是的。就如剛剛說的股票一樣。價格下跌,大家開始拋售,價格就跌得更快。本來只是一朵花,卻賣到了天價。現在泡沫破了,很多用高價、甚至借錢購買鬱金香的人,幾天內傾家蕩產。”

Walty:“那鬱金香賣多少錢了?”

我:“我想,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荷蘭人都會很討厭鬱金香。需求少了,價格自然就很低。再過了很久,又回到一朵花本來應有的價值附近。比如,我們現在在香港買一棵鬱金香,大約35元,荷蘭應該也相差不大。”


(2)1991年,日本房產泡沫

我:“第二個故事講的是我們鄰居——日本。1980年代末,那時候,鯨魚剛進小學,日本經濟非常繁榮。美元貶值,日元升值,吸引其他國家資金流入國內。”

Walty:“為什麼會吸引其他國家的資金?”

我:“還是我們剛剛提到的‘人心’。大家看到日元快速上漲,而國際通用貨幣——美元下跌。害怕繼續持有美元會貶值,就購買正處於上升通道的日元來規避匯率風險,或賺錢匯率差價。”

Walty:“就是說,人心會看到漲,就去買,看到跌,就趕快賣。”

我:“嗯。我們叫這種投資策略為‘追漲殺跌’。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貿易,日本政府多次降低利率,以刺激國內消費和投資。加上來自國外的遊資,日本國記憶體在了大量的過剩資金。這些過剩資金湧入日本房地產和股市,迅速推高房價和股價。”

Walty:“為什麼利率低,就能刺激消費和投資呢?”

我:“利率低,我們把錢存在銀行裡,就收不到多少利息,還不如拿出來買買買,或者找其他地方賺更多的錢。而我們從銀行裡借錢也便宜了,就多了人借錢消費和借錢投資。大家的債務就會越來越多。”

Walty:“根據‘追漲殺跌’的規則,房子會越來越貴,股市也會越來越高?”

我:“真聰明。就是這樣。和荷蘭的鬱金香一樣。”

Walty:“鬱金香可以換牛啊、床啊、船啊的,日本的房價有多高?有現在的香港高嗎?”

我:“在1991年樓市頂峰,東京市區樓價高達日元1450萬/平米。按現在的匯率,相當於港幣104萬/平米。現在香港的樓價是12萬/平米。”

Walty:“哇!貴那麼多?!”

我:“是的。當時東京23個區地價的總和可以買下半個美國。”

Walty:“哈?一個東京能買下半個美國?!那,現在東京的房子多少錢?”

我:“2017年,東京的平均房價也就94萬/平米,相當於港幣7萬/平米。”

Walty:“從100多萬到7萬,從天上掉到地下了呢。股市呢?”

我:“香港股市的市盈率是十幾倍,而當時日本股市平均市盈率高達100倍。當時日本的經濟學家們洋洋得意,說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傳統經濟規則對日本不適用。日本人那時候非常自信,到處買買買,像現在的中國人。”

Walty:“中國現在也是這樣嗎?”

我:“很多地方很像。”

Walty:“後來呢?”

我:“因為股票和房地產賺錢太快,太容易了。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放棄了主業,開始專門炒作投機。因為貸款利息低,也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貸款購買房子和炒股票。

1989年底,為了抑制泡沫,日本政府提出加息,之後又提出控制房貸的規定。加息之後,貸款成本增加,買同樣的房子,每個月要供更多的錢。借款炒股也增加了成本。控制房貸之後,很多原本想買房的人,因為借不到貸款,就放棄購買了。對房子和股票的需求就迅速下降。

1990年,日本股票大幅下跌,跌幅達到40%以上,幾乎是腰斬了。股票大跌造成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房價也跌了46%。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一兩年間化為烏有。

自此,開始了日本‘失去的20年’。”


Walty:“失去的20年?”

我:“就是之後的20年,日本陷入了長期的經濟不景氣中,到如今已經二十幾年了,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你看這張圖,從1987年開始,日本房地產急速拉高,又於1990年,斷崖式下跌。至今一直徘徊在低位。那時候很多在高位買房,背上沉重負債的人,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就自殺了。”

Walty:“自殺多可惜啊?就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我:“是的。不到最後,不算輸。千萬別輕易放棄生命。沒了命,才是真正輸了。”

Walty點頭。


(3)2007年 美國次貸危機

我:“第三個故事是你出生那一年的事情,發生在全球最強的國家——美國。也是最近一次大型的金融危機。”

Walty:“美國怎麼啦?”

我:“我們正常買樓,向銀行貸款。銀行會評估我們房子的市場價值,根據我們的收入,來給我們批核貸款。比如,100萬的房子,銀行只借給我們70萬,30萬要我們自己出。房子是我們貸款的抵押物,如果我們還不了錢了,銀行就收走我們的房子。就算房價跌了一點,抵押物的價值還是能蓋過貸款總額。

銀行還限制了每個月供的錢不能超過月收入的六成。也即,如果我每月穩定的收入是一萬元,銀行只給我們每月最多供6000元的貸款。這樣以保證我們有足夠的能力來還貸款。

在這樣的限制下,銀行面臨的風險是可控且有限的。”

Walty:“這是正常的情況。不正常的是怎樣的?”

我:“你看這張圖,這是美國次貸危機前後的房價走勢圖。在2007年以前的很多年,房價一路走高。大家對不動產充滿了信心。根據人心的追漲殺跌規則,在2007年以前,大家會怎樣?”


Walty:“會去買更多的房子。”

我:“沒錯kiss kiss。大家覺得房子肯定會漲啊。買房子的人越來越大膽,銀行也想賺更多的利息。所以,銀行開始放開上面提到的那些限制。

美國把人們分為三個信用等級:優級、次優級和次級。那些能夠按時付款的人被評為優級,不能按時付款的是次級。

為了賺更多的錢,銀行不僅把錢借給了優級客戶,還借給了次優級和次級客戶。”

Walty:“明知次級的那些人還不了錢,為什麼還要借給他們呢?”

我:“次級貸款的風險大,所以收的利息也比一般的貸款要高出2-3%。也就是100元的貸款,如果平常一年收2元,次級貸款就能收4-5元。

而且,銀行認為房價會繼續上漲,萬一次級客戶還不了錢,它們也能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樓價是繼續上漲的,賣出去也能賺一筆。”

Walty:“銀行真會算啊!”

我:“是呀。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借錢,銀行甚至提出了買房的頭三年可以不用還貸,等到三年後才需要還。因此,那些根本買不起房子的人,也去買房。

剛開始,還算順利,樓價上漲,雖然也有違約不還貸的,但如之前所說,銀行把樓收回來賣出去一樣有錢賺。可是這一切的前提是樓價會繼續上漲。”

Walty:“房子開始跌了嗎?為什麼會跌?需求降低了嗎?”

我:“哈哈。看來,你對供求價格曲線已經非常熟練了。沒錯。需求降低了。誘因是加息了。”

Walty:“又是加息?日本也是加息。莫非這幾天股票大跌也是因為加息?”

我:“BB挺有天賦的麼!沒錯。利息率是政府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每次使用都會帶來長遠而廣泛的影響。貸款利息率更高了,那些本來就還不起的次級客戶,就更還不起了。銀行壞賬增加,樓價下跌。

要命的是,銀行自己的錢有限。為了賺更多的錢,發放更多的貸款,銀行也向其他人借款。他們把這些次級貸款打包,搖身一變,稱為“金融衍生品”,賣給其他人。由此收到的資金,再次投入到次級貸款業務中去,使得次貸業務的規模成倍上漲。

很多購買這些金融衍生品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是次級貸款業務,覺得有銀行或其他大型金融機構擔保,肯定沒問題。沒想到次級貸款大面積毀約,如多米諾骨牌一樣,一下子大量金融機構因為債務太多太大而破產,就引起了這一輪的金融危機。

由於美國國際影響力太大,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世界各國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陡增,一些國家甚至開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



3. 機器的參與

我:“歷史儘管不會重複,但又總是驚人得相似。1987年-1988年,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機;1997-11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7-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每過十年,金融危機就造訪一次。”

Walty瞪大了眼睛:“現在是2018年,正好十年呢!這是詛咒嗎?”

我:“就是因為現在正好是十年,所以,美股大跌才引起大家的恐慌。大家急著拋售手裡的資產,讓股市跌得更為劇烈。這就是人心的力量。反觀美國各項經濟資料,沒有出現大的負面問題。”

Walty:“人心!追漲殺跌!”

我:“是的。與往年不同的是,由於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機構採用電腦程式自動買賣股票。據說,如今,美股市場超過85%的交易都由電腦來完成。”

Walty:“為什麼要用電腦程式來買賣股票。”

我:“因為電腦的執行速度是人工速度的幾千倍。他們執行著簡單的‘追漲殺跌’策略,由於電腦速度極快,且無需思考,能賺取由時間差帶來的價格差。如武俠小說中寫的一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Walty:“那電腦操作之後,有什麼影響?”

我:“‘追漲殺跌’帶來的劇烈波動,因為機器的參與,變得更頻繁,波動幅度更大。因此,你會發現,這些年,股票市場的大起大落更多也更極端。”

Walty:“這一次也跟加息有關嗎?”

我:“有些關係。美國各項經濟資料都很好,美聯儲就把加息提上了日程。大家擔心加息後利息成本太高,讓借貸投資變得無利可圖,所以,率先開始賣掉一部分債券和股票,尤其是那些貸款投資的人。”

Walty:“這樣就觸發了‘追漲殺跌’機制,又因為機器加大了幅度?”

我:“沒錯。”


4. 以史為鑒

Walty:“那我們能做什麼呢?”

我:“我們可以從歷史上那幾次金融危機,發現規律,從而指導我們現在的行為。”

Walty:“有什麼規律呢?”

我:“我講了鬱金香的故事、日本的泡沫和美國的次貸。你覺得三件事情,有什麼共同點?”

Walty:“股市和樓市價格漲得飛快。漲到很高很高,大家都再也買不起,很多人借錢來買。大家買來不是為了用,而是為了很快賺到更多的錢。價格很快又跌得很低,很多人破產。”

我:“說得很好。金融危機前,通常已經過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經濟繁榮,實體經濟出現停滯,大量剩餘貨幣進入到了金融行業,如樓市、股市、甚至到咱們上次提到的比特幣這種虛擬貨幣中,造成資產價格快速大幅上漲。從一開始僅是專業投資者參與,到投機分子加入哄抬價格,到最後連大部分普通民眾都參與了進去。

但是,實體經濟的增長無法有效地支撐金融資產的價格。消費能力也有上限,購買力不足。泡沫就會破裂。當價格開始下跌,引起恐慌心理,消費和投資急速萎縮,甚至影響了實體經濟。

在危機中,背負大額貸款的人受到重創。商品價格又回歸到本身價值附近,慢慢隨著經濟回暖,價格又再次升高,直到再來一個迴圈。”


Walty:“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首先,瞭解金融危機的規律。這樣你就能‘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當金融危機發生時,說明價格將要回歸價值,甚至因為跌得太慘,而低於價值,因此,正是我們買入的好時機。記得剛開始提到影響股票的兩個因素,一是追漲殺跌的人心,一是公司的經驗狀況。懂得在危機之後,發現公司經驗狀況良好,但因為人心而跟隨大市下跌的優質股,買入並持有,等到下一次資產開始快速上漲時賣出。

其次,要守住投資的規則,懂得止損和止賺。堅信價格總會回歸價值,因此,在價值附近或低於價值的時候購買,在高出價值一定程度賣出。當你恪守規則,你就不會迷失在泡沫中。

第三,時刻都要控制負債收入比例,不能太高,不能超過我們能夠承擔的水準。這樣,無論危機與否,都不會受到重創。

人的一生,有好幾個十年。越早懂得這個規律,就能越早抓住時機。等幾輪金融危機下來,你就能積累一大筆財富。這也是我這麼早跟你解釋金融危機的初衷。希望你能在未來的人生中,學會在危險中發掘機遇。”

Walty有些懵懂地點點頭。超可愛的啦~~

Sources: BusinessFocus


星期二, 8月 22, 2017

使用 DJI Matrice 600 遙控無人機運送價值 36 萬港元的毒品

Danny Cheng"將來當A.I盛行,我可以叫機械人幫我做很多事情而且根本不會被人類發現~~ 我相信將來我可以控制上千萬的飛行器吧 :P"

使用飛行器來運毒過境,會是最新趨勢嗎?早前 Jorge Edwin Rivera 被指使用上圖的 DJI Matrice 600 (經緯 M600) 航拍機,將總重 13.44 磅、估值 USD 46,000 (即約港幣 36 萬元) 的冰毒,從墨西哥運入美國,最終被當局捉到。

這種航拍機售價約為港幣 4 萬元,據官網指最大載重約為 6 公斤,至於 Jorge 承認在 3 月的時候,已進行過六次同類運毒,但沒有被捉到~~~

是次運毒是在近聖地亞哥 San Ysidro 的邊界位置,已經有圍牆間隔著美國與墨西哥邊界,而當局人員發現遙控無人機後,就跟蹤並找到 Jorge,並從他身上起出大量膠袋裝著的冰毒。Jorge 自稱收取 USD 1000 (即約港幣 8000 元) 來犯案,相比起毒品價格與運毒風險,要運五次才買到一部 DJI Matrice 600 呢.....

此新聞曝光後,不少人諷刺特朗普的圍牆似乎沒甚麼意義,要防止跨境販毒,大概牆身要高 8,200 尺才夠! 至於香港與深圳只有一河之隔,用航拍機偷運違禁品,又會否是一種未來犯罪的可能?

Sources: NBC News


星期一, 3月 20, 2017

DaxFC ❤️ FUNGFUNG.NET


我喜歡 fungfung.net,是的,每個人也熱戀… www.fungfung.net 由 Dax FC 創建,DaXxX GrouP 管理,自1997年已是領先的個人網站; 今天,我們自豪地介紹我們的全新網站 www.DaxFC.com,這將成為 Dax FC 最好的社交平台,配合最新的佈局設計及最強大的開發工具,將帶領全球的社交網站進入更高層次!


星期六, 11月 26, 2016

大英帝國的成功

Danny Cheng"香港人親英是有原因的,因為英國在管冶上能形合未來、有前瞻眼光,採用適度科技,做實事,令社會進步,市民自然能安居樂業"

數年前,我曾在英國留學,感覺英國的科技比香港落後,例如在通訊模式,英國的電話及上網費是異常的貴,令我感到英國不像一個大國,連人與人的溝通也這麽困難!

而在數星期前,我再次重訪英國,發現城市改進了很多,電話費超平,而且到處都有Wi-Fi,用EE的Pay as you go 只需港幣$150已可擁有15GB data, 無限SMS及500通話分鐘,在香港15GB data絕對是奢侈的產品,但在英國竟可這般容易得到,而網速更是Full speed 4G,地鐵無限Wi-Fi!由於擁有良好網路,便可發展高科技產業,令社會進步。

但因為英國發展已久,例如地下鐵已經很古舊,未能如香港的地鐵般在車廂內加入會亮燈的車站地圖,但因為現在科技發達,人們發揮了創意,竟然把車站提示製作成App,每到站會在電話內以notification把車站名顯示,絕對比改裝車廂的做法更好!更可以設定到站提示,而該應用程式更可提示坐那一卡車會比較方便落車,絕對是以人為本!

該應用程式叫Citymapper,不但能運用在tube內,更可以提供其他的交通方案,包括Uber, 單車, 步行及巴士等... 而巴士方案,更能夠配合每部巴士上的GPS,提供每部巴士的到站時間,要做到這一點,必定要與巴士公司的API合作,可見英國是以民為本,所以才公開相關資訊!

而英國在交通付費上,隨了支援如八達通的Oyster card,現在更支援Apple Pay及Visa payWave,有了競爭才有進步吧!其實Oyster也比香港的八達通好用,原因是查數方便,只要用電郵登入Oyster網頁或應用程式,便會列出最近的消費及卡內餘額,為何香港八達通查數要這麼麻煩啊?

其實只要運用科技,便可製作出各種方便市民的服務,不用說如Uber, UberEATS及deliveroo這些科技已在倫敦發展得很成熟,成功的條件可能是市民能接受及懂得運用這些新科技!香港人絕對要加油吧!

英國的優點點止咁少,仲有行hybrid的巴士及優質的居住生活,不要再說了,立即睇睇片啦⋯⋯


 Brexit 也沒有問題,是因為這裏的人擁有未來的遠景, I love London :)


星期四, 9月 24, 2015

17 - 你的生活點滴: 社交人氣app!開直播、賺收益 (iOS / Android)

Danny Cheng"每天做 live broadcast,My 17 id: 852hk"



呢期社交網絡又有新嘢玩,app名叫做 17 - 你的生活點滴!這款社群照片交友app,有點類似Instagram,除了基本的分享照片、影片、按讚、追蹤外,還多了直播和獲取權利金賺錢的功能,你可以隨時看到網友Live分享他們的生活瑣事,和即時的留言對話互動,除此之外你也能自己開一個直播!當粉絲群越來越多收益就越多~

話說17同ig另一樣唔同嘅嘢,就係多咗樣嘢叫「今日收潤 - Today's royalties」,當你喺17建立粉絲群,傳照片、進行直播,就可以獲得分潤。當越多like同followers,分潤就會越快。

其實呢個app由台灣藝人黃立成投資開發,分潤玩法就係當你累積到USD100元時,就會喺下個月收到權利金分潤匯款。粉絲群越多,你分到嘅錢就越多~~ 可以說是無本生利啦 :)

還等什麼,快來下載程式然後 search and follow 我 - My 17 id: 852hk
(Google Play商店目前下架中,請使用Apk載點!)


Sources: Appledaily痞凱踏踏

星期四, 6月 18, 2015

Bayley & Jackson 極不專業及可怕的牙科醫務所

Danny Cheng"一間無醫德的牙科醫務所,大家千萬不要幫襯庇利積臣牙科醫務所, say NO to Bayley and Jackson Dental Surgeons"


是咁的,我可能得閒得制,諗住洗牙!所以book左上星期六見牙醫,當時我D牙冇痛,只諗住洗牙,點知庇利積臣牙科的 Dr. Yung Yu Ki (容宇琦) 話我右上的智慧齒要拔,唔知點解當時會聽佢講,但佢竟然用左大約一個鐘都唔成功... 重整斷左隻牙,牙腳仍留在牙肉內,而佢竟然就咁放棄,然後叫我先回家等傷口瘉合,他十分無醫德及可惡!令我呢幾日都睡不著,食野同mark大口都痛,而兩日後,佢仍未能提供拿出牙腳的方法,只說可以轉介我到佢地公司的專科 Dr. Ben K C Chow (周烱昌),但佢收費好貴,要$8000剝一隻智慧齒,如果你地會點樣? 我覺得 Bayley & Jackson 絕對是一間黑店!

所以,千萬不要光顧庇利積臣牙科醫務所!

星期五, 4月 17, 2015

眼睛想旅行

Danny Cheng"踩車好地方, thx Google :)"

返工想踩車? 不過去踩車之前,大家都應做足功課,上網搵吓料! Google Map 公布本地「Google最新街景熱搜景點排行榜」,除咗話俾大家知十大香港景點之外,仲有十個港人最愛搜索嘅外國景​點,你哋又估下係邊度?
1)美瑛富良野之路-日本北海道 
2)湯布院温泉-日本九州 
3)道頓崛商店街-日本大阪 
4)道頓崛遊河河道-日本大阪
6)地下鐵難波站-日本大阪 
7)威尼斯-意大利 
8)Top Gear試車賽道-英國 
9)富士山-日本靜岡 
10)大阪城-日本大阪

咁香港又點呢?最多人鍾意搜索嘅地方依次序為長洲南丫島馬灣公園坪洲盧吉道海洋公園龍脊城門水塘赤柱廣場東澳古道。睇到呢度,我諗大家都想踩車,我都係,不過走唔開,咪繼續用 Google Map,先預定路線la~

Source: PCM


星期二, 1月 27, 2015

識嫁一定嫁踩單車的男人?!

Danny Cheng"我認為真的如此,講得好啱 :)"


香港,空氣污濁,政治形勢更甚,如何在茫茫人海裡找尋一個好男人呢?鯨魚認為,識嫁一定嫁踩單車的男人。但是只要你走到吐露港上,看看跑步徑與單車路上的男人,可能你會發現,喜愛兩個輪的男生更值得付託終生。


一. 更有膽識
踩車的人,最難令人理解的興趣,就是征服山坡,無論飛鵝山、大帽山,抑或位於東涌的深屈道,他們都會迎難而上,攀上去。到達山頂後,就算要從1:4的斜道下坡,都不會說一句「我恐懼!」而一走了之,反而他們會「踩下來,豁出去」,然後高速奔馳,幾分鐘後,獅子山下又多一條好漢。

二. 搵錢的原動力
蔡生話跑步是一門極慳家的興趣,本人恕難同意,君不見一條「2义你」的緊身褲索價過千,一對「日本版虎走」又盛惠二千大元的時候,真的隨時「左腳一伸,貴過你全身。」既然是敗家,倒不如選擇單車這個敗家新貴,然後努力向上賺錢,以滿足過千一條車胎、過萬一對「爬山軨」的需求。加上主流傳媒的「推廣」,配件的價錢早已刊登各大報刊上,你又怎能不對另一半「開誠報價」呢?

三. 好膝頭.好男人
眾所周知,跑姿不正確,就會很易傷膝頭。亦有可能增加骨關節炎風險。而單車是相對較溫和的帶氧運動,膝蓋所承受壓力比較少,自然可以踩得更輕鬆。正所謂「男兒膝下有黃金」,還是要好好珍惜,以免太易屈膝。

四. 機械知識
愛單車的男生,無論是文科抑或理科生,總會為愛車學懂一點機械知識,讓他們可以組裝或維修心愛的玩具。慢慢地,就算要他們組裝「宜家傢俬」,他們都不會畏懼,輕易上手。

五. 飽覽更多大自然
雖然兩種運動的人都喜愛遊走大自然,但是「速度勝於雄辯」,一對情侶踏單車由大圍到大尾篤,只需約一小時,沿途可齊齊輕鬆「望吓山、望吓海」。假如他們選擇跑步的話,就要花上一倍時間,全程大家更可能「上氣唔接下氣」,影響雙方溝通,怎能好好享受quality time?

六. 移動吃貨
同上,快點到大尾篤,自然可以快點「霸位」食好嘢,食完又可以快快去下一站,食豆腐花。假如妳男人喜愛一起慢跑的話,你們可於日落之下,享受美味的.....Power Gel.

七. 更持久、更放心
我不是要吹噓踏單車的男人很有「能力」(雖然有科學實驗支持)。而是踩車的男人很喜愛約齊朋友「踩大冷」,環港島,每次出征都要踩過百公里以上,久而久之,做人的耐力即時提升。更令人高興的是,他們歸家後,位位都身心俱疲,只想做個睡寶寶,自然能減少「外遇勢力」入侵,更放心。



Source: Miracle Cheng


星期六, 11月 29, 2014

新一代追求的,不是經濟利益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他們想以自己雙手創造新世界~

Danny Cheng"香港人物質豐盛,不愁三餐,在這個氛圍下,新一代更關心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推崇人權、環保、自由等價值,我們稱之為「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雨傘運動不是階級問題,去過現場尤其是金鐘的,得見張張稚嫩的面孔,就知道這是一個世代問題。中大民調結果也顯示越年輕,支持佔領比率越高。這方面很多人提過,但沒多少人從理論層面剖析。

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家Ronald Inglehart 有一個世代替換的理論,說明世代之間的價值轉移。在剛剛現代化的世代,老一輩從戰亂走出來,物資匱乏,以經濟得益為上就成為他們的核心價值。年輕一代生長的年代,物質豐盛,不愁三餐,在這個氛圍下,他們更關心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推崇人權、環保、自由等價值,我們稱之為「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因為物質帶來的邊際得益(Marginal Utility)下降,追求再多一點物質,對他們來說分別不大,於是他們轉而追求其他可以令他們快樂的物品(good)── 自由的空氣、優質的單車網絡、美麗的環境、人權的捍衞等等。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前城大校長張信剛在團結香港基金會的論壇上提到Maslow需求金字塔,這個金字塔正正解釋了年輕人為何會走出來。金字塔的底層是溫飽、安全,中層是人與人的關係,最上層則是對個人潛能發揮的追求。

社會的價值轉移,隨着上一代慢慢地老去,下一代的膨脹緩慢地發生。Inglehart用了126個國家的數據來驗證,後人又用新的數據及方法重做一次,結果還是一致: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地區,經歷現代化的世代,和後現代化的世代,在物質主義及後物質主義間的取捨有明顯分別。

社會學教授Jan Delhey用48個國家的數據驗證了世代交替,價值遷移的理論,但發現香港是唯一一個誇張的例外:一個已發展而物質充裕的城市,比起其他發達國家都要金錢掛帥,對物質的追求竟然遠超對自由的追求。要解釋,就是香港的轉變較慢,新一代仍未取得主導社會的權力,所以概觀社會仍是物質主義先行,但新一代擁有後物質價值的人已達臨界,卻又未獲得建制權力,繼而催生社會運動。

至於對民主的追求,Inglehart用了東歐及蘇聯的數據,發現後物質主義者對民主的追求比物質主義者強,罷工、杯葛及佔領的意向較大,這可以解釋雨傘運動的抗爭方法。

因此,老一輩跑出來說佔領蒸發了幾千億,酒店訂房信用卡消費跌三成,商舖執笠,出來抗爭的一代別個頭說:so what?GDP多個零頭,我又不會過得快樂一點。社會的物質夠豐盛了,看市民募捐的物資、食物就知道,但精神不滿足。新一代追求的,不是經濟利益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他們想以自己雙手創造新世界。於是第一周,有救護站、遮陽布;第二周,有床、有康樂設施;第三周有了廟、教會、淋浴間,連自己發電的自修室也有了,更不要說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如連儂牆、柏油路上種花、動漫人物、習近平舉傘,甚至獅子山直幡。

根據Maslow的需求金字塔,自己動手創建世界,是高層次的人生需要,比起賺錢吃飽更「高級」,也是令青年獲得滿足的途徑。一般來說,在課室中作畫,只有同學老師看見,在街道上作畫就是公共藝術了,這已經是超出物質層次的滿足。相對,藍絲帶打壓的方法就是破壞他們的物資供應,以暴力製造危險傷亡,迫使佔領者不得不回到較低層次的溫飽及人生安全需求。某些家長也以經濟封鎖逼子女回家,也是物質主義者的慣用手法。

但學生就是頭破血流也要守,街道再硬也要睡,這是以追求物質主義為終極目標的上一代無法明白的。有些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打一份飛黃騰達但毫無意義的工爬上枝頭,而是親力親為,為自己及社會帶來意義,在精神上獲得滿足。當然,這只說明新一代中這類人比例上較多,並非整代也全然是這樣的人。上一代如果能從後物質價值的角度去了解年輕人的行為,而不是認為他們無屋住、無工做、無錢使才去上街,這樣世代的割裂與疏離就能治癒了。

Source: 港大經濟金融學院助理講師 阮穎嫻


星期五, 10月 10, 2014

佔領第十一日 @ 雨傘運動 Umbrella Revolution

Danny Cheng"現在佔領區不但寧靜,而且沒廢氣,人們笑容可躬,互相幫助,好像烏托邦。還有,有種休閒的感覺,更感受到港島絕對係優質嘅單車城市"

午飯時間,佔領區出現不少西裝友與 OL。本應車水馬龍的馬路,如今空空如也,人潮疏落,空氣裡瀰漫一種詭異的寧謐。車聲,廢氣消失了,換來是秋風吹爽與暖和陽光。在銅鑼灣唐樓地下,看更打開鐵閘,望著佔領區的市民,像欣賞風景,深呼吸一口氣,欣喜嘆道:「銅鑼灣的空氣從來未試過咁清新!」

文華酒店外的干諾道中,遊客、西裝友把握機會以空蕩的街道為背景留影。兩位嬌滴滴的辦公室女郎,買了 pret a manger 火箭菜小龍蝦三文治,果汁健怡午餐坐在石壆開餐。我過去跟她們打招呼,爬上石壆跟她們談天,我記得,隔著牛仔褲我的皮膚也感受到石壆吸收了陽光的刺熱。

兩位美女乃八十後,在中上環上班。左邊的阿心與右邊的 Kate 相約午飯時間過來向佔領運動表達支持。她們從事藝術管理與音樂推廣,Kate 說,不覺得這場運動「好激」,更揚言她的外籍同事來自歐洲,外國示威比香港激烈更多,香港算是「小兒科」。

抗爭到了十一天,有點膠著狀態,持久戰容易令人不安,但今天在佔領區感受的卻是「當抗命變成日常」的奇異感覺。衝突減少,警民關係未見緊張。這個城市似乎開始嘗試「適應」街道被佔領的一種嶄新秩序。

我跟兩位美女說:「平日走在銅鑼灣,旺角,金鐘街頭,令人焦慮緊張,人們行步路都要快,面容崩緊。但現在佔領區不但寧靜,而且沒廢氣,人們笑容可躬,互相幫助,好像烏托邦。還有,有種休閒的感覺,有點像身處『外國』街頭。」我上個月去過東歐,別人的廣場是真正的公共空間,可以讓人瞓讓人 hea,讓人放空, 讓街頭藝人表演。現在,佔領區成為了香港真正公共空間。晚上這裡有人騎車溜狗玩滑板,更浪漫的是,中環千億租金的地皮任你挑選一個地點,躺在其上就可以看星星。當郭富城十年無坐地鐵都要搭番公交,你就知道今次佔領的威力,讓街道回歸人民,不只為逢迎上等人駕駛的專利。

兩女點頭稱是:「佔領區的『氣場』好舒服,人們關係和洽,放工我們也會來看看。」有人擔心佔領區像嘉年華,我卻看到一種奇異的「社區」關係,大家是互相幫助,沒私心,想件事好的。走在金鐘天橋上,可以看到穿校服的少女溫書,大學生在看 notes,新近還設有枱燈的補習站。偶爾有人喊:「邊個未食飯,有一百個麥當奴包」。有人說過:「在佔領區的物資站,除了結婚戒指外,你要求拿甚麼,都應有盡有。」

我問:「妳們不覺得香港人基因變異了嗎?」兩女同意。Kate 說:「以前我對政治完全不關心,政改也不知道是甚麼,但這一次,那幾響催淚彈,喚醒咗香港人,包括我。」

我忍不住問:「妳們吃了催淚彈?」想不到樣子嬌滴滴,手無駁雞之力,說話陰聲細氣的兩位女子異口同聲說:「我們那天想來支持學生,怎知無端端吃了催淚彈, 反而讓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這麼勇敢。」不得了,我沒想過九二八那87枚催淚彈,竟然擊中兩位如此斯文的女生。我想那天的警察,現在看到這兩個辦公室女郎的造型,催淚彈點會扔得落手?那一役,把最怕事最軟弱的香港人內心的勇武基因都逼出來了。

阿心和 Kate 都覺得,香港從此不一樣。她們甚至說,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受到佔領的太大影響。反而越來越發現一個「美好的香港」:車不多,空氣清新,地鐵有位坐,購物區不被遊客攻陷。誇張點說,佔領的日子,香港反而回到「我們以前熟悉的那個香港」。



星期四, 8月 14, 2014

Call 的士新招 ! 唔駛俾現金 Uber HK Promo Codes - dannyc173

Danny Cheng"現在用促銷代碼登記Uber(優步),立即減免HK$50的車費!Redeem it at https://www.uber.com/invite/dannyc173"


香港地搭的士辛苦過乜,成日同人搶車,唔想同人爭或身處位置「山卡拉」就會用電召服務(call台),有時仲會加錢引司機快D到。現在有個新 App  一反 call 的士傳統。

美國打車應用Uber(優步)於1年多之前進入亞洲市場,而該公司之前已經宣佈,正式在香港提供服務,但想不到Uber在世界各地對的士行業帶來不良影響後,來到香港後就竟然和的士行業合作。

8月14日開始,除了現有的 UberXL 7 人座位和 UberBLACK 平治 S 系之外,Uber平台將會增添香港的士服務。這是繼Uber踏足香港短短 3星期後,帶來比較便宜的選擇給大家。

而且 UberTAXI 是個完全無需現金的體驗。當你到達目的地,可以直接落車,繼續你的旅途。咪錶收費會自動從你登記的信用卡過數,十分方便。現在登記更可使用促銷代碼,立即減免HK$50的收費,真係幾抵玩!

Promotion code: dannyc173

Source: Unwire, Sina


星期三, 4月 30, 2014

勁想要! 盡快令我們的德輔道中轉變成綠化區吧 :)

Danny Cheng"Yeh,很好的建議,將來我們可以偷快地騎單車上班了!德輔道中必須盡快轉變; 而巴士公司可否也開始使用混合動力(hybrid)車輛?! 香港應盡快作出改變,才可有效地提升國際城市地位!"

將馬路、公路變身綠化區,在世界大城市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在香港這個以車為本的城市,仍然是聞所未聞。周一,香港規劃師學會提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計劃,他們建議將德輔道中摩利臣街至畢打街一段變身成為電車及行人專用區,以改善中環的空氣質素及環境。



整個計劃希望分兩階段進行,首階段先在上環一邊實施,而且仍然保留巴士線,只是將摩利臣街至禧利街一段德輔道中西行線、摩利臣街至急庇利街一段德輔道中東行線變成電車及行人專用,而禧利街至永和街一段西行線及急庇利街至林士街東行線則是巴士、電車及行人專用,而且所有南北貫穿德輔道中的街道並不受影響,這階段對現行車流的影響微乎其微,實在可以馬上實行。

至於第二階段,由於將涉及較大範圍的車道改行,更好的時機將會是中環灣仔繞道、港鐵西環線、南港島線及沙中線紛紛落成,加上巴士重組等,到時可以重新規劃並更容易做好分流。



建議一出,根據我們非科學的網上統計,不少市民都持正面態度,但有趣的是,一些人卻悲觀地認為不可能:「支持!但不認為可以做到。」「好是好,但行唔行得通呢?」

而一些傳統媒體更是慣性的開動「以車為本」的思維,訪問的士、司機、運貨人士,「反映的意見」就是「不方便」、「影響生意」,卻無視現實是德輔道中大部分路段根本是禁區,二十四小時不准上落貨/客;而所謂車行較快更是笑話,因為該路段平日辦公時間往往擠塞非常。(如果從上環到中環開會,我們會選擇步行/單車,既環保又快捷!)

更重要的是,這些報道仍然視馬路屬於車輛、貨運,卻忘記了行人也有公平使用道路的權利。行人正正是集中在德輔道中東段,城大的統計發現該處平均每小時大約有 4000 到 8000 人的流量,卻偏偏是污染狀況最嚴重的街區。

行人直接曝露於路邊廢氣中,除了現在較為人熟悉的懸浮粒子 PM2.5 外,柴油中的黑炭顆粒物及揮發性物質造的超細顆粒物,同樣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如果減少直接接觸,只是簡單地將車流轉移到干諾道中,便可以有效改善中環區的空氣質素,有利公眾健康。

規劃師學會在記者會上被問及計劃最大的挑戰是甚麼,他們的答案不是技術,而是人心。請以新的視覺看這個方案 - 如果你還要問:「吓,咁點落貨」、「冇車好唔方便喎」,請老實地想一想,你希望每日在巴士上呆塞,還是用更短的時間,有廣闊的路可以舒暢步行;請老實地面對,在中環行路快過搭車的常識。


Source: 主場新聞


星期一, 4月 07, 2014

馬路上踩單車的三種模式,建議用「車輛模式」

Danny Cheng: "絕對應使用車輛模式; 而如果停紅綠燈,應停在所有車的前方,讓其他車輛清楚看到單車"



馬路上踩單車的三種模式
在馬路上騎行大致可分類為三種模式:「行人模式」(pedestrian style),「靠邊模式」(hugging-the-kerb style),「車輛模式」(vehicular style);第一種模式「行人模式」就是不行馬路,即使行馬路也無視交通規則;第二種「靠邊模式」就是在馬路踩但卻儘量貼近馬路邊,基本上避開成為路上車流的一部分,讓出行車線給其他車輛。

建議用「車輛模式」
在大部分情況下,建議以第三種方式騎單車,即車輛模式(vehicular style, 也可稱為bicycle driving, vehicular cycling),簡單來說是把單車作為和其他車輛一樣的方式行駛並跟隨道路上共通的法則及語言;

原因一. 這是較安全的做法;因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用同一套道路規則及道路語言,大家知道如何配合;另外,路邊的危險也較多,例如溝渠,突然打開的車門,忽然有行人踏出馬路等…避開路邊能減少這類危險。

原因二. 這是完全配合法例的做法;如果單車人仕沒有充分行駛路權,例如縮在馬路邊行駛,萬一有汽車巴士等埋站上落客或者在同一行車線超越時發生意外,法庭及警方未必會同情主動讓出行車線路權的單車人仕,單車人仕自然吃虧。

近來運輸署的宣傳片(例如李慧詩那個)也說單車和其他車輛有同等路權,而按多方車友的經驗,現時警方交通部也不會就單車佔用慢線有任何質疑。而道路安全議會也已經於2012年3月出版的刊物更新了騎單車的建議,並且已經上載於運輸署網頁:(http://www.td.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4552/web_221201433_leaflet_a.pdf)「在狹窄的行車(線)道(相信這包括香港大部分的行車(線)道,因為香港大部分的行車(線)道也是狹窄得不足夠讓單車及其他車輛安全並排行駛的)或轉彎時,宜駛在行車(線)道的中央以策安全」

車輛模式(vehicular style)的其中一個具體實施,就是在行車線的中間行駛佔用行車線,原因之一是要讓其他車輛清楚看到單車,原因之二是鼓勵其他較快的車輛使用另一行車線超越單車,以保持安全距離,可以看這影片「在行車線的哪一處踏單車才安全?(2分鐘版)」(http://youtu.be/w3RXZm7539A)就會清楚。

法庭會同意單車駛在行車線中間嗎?
如果被其他汽車危及安全,是絕對應該交由警方跟進。不要自我以為忍氣吞聲或者放人一馬就無事,今次自己無受傷,下次可能是另一位車友的生命受害,為道路安全一定要盡公民責任交警方跟進。

在此讓大家參考以下的案例:
片段中的巴士司機已經被定罪不小心駕駛,被扣分並罰款。原因是他入侵了單車的行車線,判決書中定罪原因是:「被告轉線時未有足夠安全考慮給單車使用者,單車使用者作為一個道路使用者,當時在左一線有使用的優先權,事件中可以看到切線太急,而導致單車使用者感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被迫收慢及扭軚,所以裁定不小心駕駛罪名成立。」
留意判詞中肯定了騎單車人士作為一個道路使用者,在所佔用的行車線有使用的優先權,所以鼓勵大家車友為大家安全要佔用行車線。

佔用行車線會阻慢交通?
可能有單車友及其他人士認為單車佔用行車線會阻慢交通,其實在大部分情形下,反而是其他汽車擠塞阻慢了單車!而真正阻礙交通的是其他車輛、工程、欠佳的道路設計及交通燈(有關這方面的討論請看:http://hkcyclingalliance.org/are-bicycles-slowing-down-traffic),當然,如果真的是有長長車龍跟在後面,還是互相禮讓,安全情形下停靠在一邊先讓後車經過為佳。



星期一, 2月 24, 2014

來自星星的你,都敏俊到底從哪裡來?


Danny Cheng: "《來自星星的你》中的外星人都敏俊到底來自哪個星星?看天文學家怎麼來解讀熱門韓劇。"


教授身份大解密

外星人都敏俊(金秀賢飾)教授在地球上生活了四百年,服過24次兵役,見證了韓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從事過醫療、金融、法律等各種高端洋氣的行業,還做過捕快(捕快相當於古代的警察)。哈佛大學畢業,有學位收集癮和古董收集癖,熱愛釣魚,非常有錢......

雖然有專業粉絲質疑過,李氏朝鮮時代實施從母法,教授想混跡民間頗為不易。但是想想,教授作為一個有超能力的外星人,弄張假身份證是多麼容易簡單的事。於是參與討論的妹子們都釋然了,改歡欣地討論教授大人歷經二戰、韓戰硝煙是怎麼把那些古董字畫一樣樣的保存下來的。並且感嘆都教授選擇人員複雜流通迅速的漢城生活,真是大隱隱於市啊。那麼有超能力的都教授到底是哪裡來的呢?

在第一集裡,教授這樣說:"KMT184.05 恆星"

星星的編號,自有體系
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拜耳(Johann Bayer,1572-1625)於1603年在他的星圖《測天圖》(Uranometria)中,首先有系統的為許多亮星命名, 以一個希臘字母像是α、 β、γ、等等做前導,後面伴隨著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稱。拜耳命名恆星1564顆。

例如,中國傳統星宿命名法中的畢宿五命名為金牛座α,它的意思就是在金牛座排序為第一顆的恆星。單一個星座可能包含50顆甚至更多的恆星,但是希臘字母只有24個,當這些字母用完之後,開始使用小寫的拉丁字母:因此便會有船底座s和半人馬座d等名稱。在星星數量極多的星座內,最終使用到大寫的拉丁字母,像是天蠍座G和船帆座N。拜耳使用的最後一個大寫字母是Q。

基本上每個星座中排名較前的恆星都是亮星,比如近年來拉動暑假消費的牛郎星(天鷹座α)和織女星(天琴座α)。原因無他,觀測手段有限,亮的更容易被觀測到,但並不意味著拜耳是以亮度排列恆星名稱。

隨著人類觀測水準提高,越來越多的恆星被發現,拜耳命名法名稱數量有限的問題催生出了新的恆星命名法──弗蘭斯蒂德(John Flamsteed,1646-1719,英國天文學家)命名法。該方法與拜耳類似,除了以數字取代希臘字母外,每顆恆星還是以數字和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稱結合在一起。但實際上,弗氏編號只涵蓋到在大不列顛可以看見的星星,因此偏向南天的星座都沒有弗氏編號。於沒有佛蘭斯蒂德命名法的南天肉眼可見恆星,古德(Benjamin Apthorp Gould,1824-1896,美國天文學家)命名法由於相對星表目錄編號的名稱更為直觀而仍然在使用,是的,這是第三種恆星命名法。比如,南天的球狀星團杜鵑座47的編號來自約翰·波得(Johann Elert Bode,1747-1826,德國天文學家);鄰近的波江座82不是弗蘭斯蒂德命名法而是古德命名法的編號。

實際上,KMT184.05 不是國際天文學界認可的恆星編號。所以,我們無法判斷都教授到底從哪裡來的。

到此,我覺得都教授本人,深感於他對部分地球女性的巨大影響力,基於自我保護的原則給出了錯誤的編號和含糊的標記,以避免發瘋的觀眾朋友對該星球上的無辜群眾造成不必要的生活困擾。人類現在對系外類地行星的探索才剛起步不久,測量手段有限。一些系外行星是在凌恆星(就是從地球和恆星間飛過)時,擋住恆星,引起恆星光譜變化被發現的。以這種方式被發現的系外行星多為氣態行星,體積足夠大。更多的,天體測量學家們嘗試通過在太​​空中架設高精度望遠鏡,測量恆星因行星繞轉的擾動而引起的自行變化來發現類地行星。

總之,以現階段人類的科技水準,想要騷擾到都敏俊教授的同胞,幾乎是絕無任何可能的。但是,該行星所在星系大概隨著人類觀測水準進步可能大大增加地球占星事業的複雜程度。

離我們最近的類地行星遠在12光年以外,其氣候條件與地球也相去甚遠,外星人都教授的家更是遠的雲深不知處。於是都教授,與其耗費時間在漫長的星際旅行中,不如,留下來陪著這些女觀眾,一起慢慢的變老吧。


Source: 靠天吃饭的徒弟


星期三, 10月 16, 2013

香港電視 何去何從?!

Danny Cheng: "香港電視提供的頻道最多,表明力攻電視劇及娛樂節目,若從市民利益及爭加競爭角度,實沒有理由不發牌予王維基!"



昨日下午五時許,香港政府否決了香港電視(1137)的免費電視牌照申請。一時間,網路彌漫著絕望及憤怒的氣氛,而萬人齊撐!!!快發牌比香港電視!!!Facebook專頁,竟於短短六小時內就獲得二十萬個讚(like)。用慣Facebook的人就會知道,十萬個like,只有極受歡迎的版面,更往往需要幾星期時間才能得到。

然而通常香港人憤怒一兩天後,就會慣常地回復風平浪靜。but I think HKPPL need to do something now,很希望可以「做」一點事。但現在我們有甚麼可以做? 以下僅為香港電視及港人作一點建議,希望集思廣益,想想看如何跳出框眶,在沒有電視牌照的情況下,讓港人仍可以欣賞到香港電視的節目,並且令這些方案比傳統電視更為普及,更有影響力。


1. Apple TV 方案
Apple TV 是一個類似機頂盒的設備,約為一個月餅般大小。連接互聯網後,就可以用以欣賞高清電視節目 (其他功能在此不贅),而且有專用搖控器,一經安裝後就很容易使用,選台,一按,就能觀看電視節目。Apple TV 於全球有很多免費電視頻道,然而他們仍未在香港找到節目供應商。香港電視應考慮成為 AppleTV 於香港的首個 content provider。

直至今年五月,Apple TV 於全球已售出一千三百萬部,其中一半更是於今年售出,估計銷量將會繼續以幾何級數上升。

Apple TV 方案的問題是,用戶需要作簡易安裝及連接互聯網,低下階層需要一點技術支援才能使用。其售價$788也不算非常便宜。所以 Apple TV 方案需要配合其他方案,才能覆蓋全港觀眾。


2. Google Chromecast 方案
Chromecase 和 Apple TV 方案很類似,但更輕便,只有一條USB手指般大小,即插即用。售價只需 US$35,比 Apple TV 更便宜。然而 Chromecast 於香港仍未有行貨發售,但估計短期內就會來到香港。


3. Netflix 模式
Netflix 於美國大行其道,提供互聯網媒體串流服務。Netflix 於全球四十個國家現有三千七百萬名會員,會員可以透過電腦或不同的電子儀器,在電視上串流電視節目。Netflix 需收費,但以相同技術播放免費電視,絕對沒有問題。


4. Youtube TV 模式
作為全球擁有十億用家的著名平台,Youtube TV 使用上和 Netflix 類似,但需要令其容易使用,並處理廣告,解像度,穩定性等問題。若使用 Youtube 配合電視機,就需要離開瀏覽「網頁」的概念,做到「一插一按」而令一般大眾也能使用。配合 Chromecast 使用就是一例。


5. 申請成為 $1 收費電視台
名義收費,實質免費。在機頂盒等事宜妥善安排,覆蓋全港觀眾。


6. 自設伺服器串流節目
未知是否可行。現時香港最強的網台,普遍能承受一萬人即時直播的流量。若需要承受百萬人次以上的收視,伺服器投資花費不菲,但這將會是香港的壯舉吧。

// 註 //
方案 1-6 號,最重要的是在客戶端技術上能簡化,減少所需按鈕,增加自動設定的功能,務求做到「一插一按」即可使用,減低和傳統免費電視之間的技術障礙,即可與其一較高下。

以上方案需要互聯網,是一個障礙,但也是優點。現今年輕人喜愛從網路上觀看電視節目多於在電視上觀看。但傳統電視台的優點是一按開關即可在屏幕上收看,而互聯網提供的節目選擇非常多,但使用上不算方便,因為每次觀看電視節目前也要開啓瀏覽器,進入Youtube等網頁,選頻道等,對不少人來說是很麻煩的事。

若果香港電視能找到普及的技術方案,客戶端的接收器能「一插一按」即可使用,器材價錢廉宜,並充份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如互動及多選擇,即可開發電視界的「藍海」,覆蓋全港觀眾之餘,亦能擊敗傳統電視台。


7. 暫時專心拍劇做 Content Provider
將優質影片向海外發售。尤其是東南亞對港產片仍趨之若鶩。香港方面則可以方案 1-6 來發佈。


8. 民間電台模式
大氣電波及電視台頻譜,也是屬於香港市民的。不過這不是可持續的方案,只算是抗爭方案,加上這掀涉一大班專業人仕的生計,這只是最後殺著吧?


9. 與兩個新台聯盟
同理,世界是不停轉動的。誰知道未來會發生甚麼事?


10. 狙擊蘇錦樑 逐一狙擊負責人 直至重新發牌為止
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這是最後一著,但也可以與1-10同步進行。


結論
今天電視牌照的結果,是非常恐佈。因為其黑箱作業模式,可以應用在任何事情上。長此下去不是辦法。今次事件,同樣可以被應用並致使普選無望,因為,官員可以用保密作理由,不需向公眾交代就作出任何決定。我們需要拯救香港電視,更需要全新的抗爭模式,阻止類似的事情發生。

Source: Simon Lui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