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next: "120,名字冷冰冰,但有本事令幾代人魂牽夢縈。它是全港唯一保留啡黃色藤木椅、黃色燈泡的戰後電車。上週,電車公司宣布全面翻新一百六十一輛電車,掀起 120尋訪熱。拿着照相機,游走於不同電車站,尋尋覓覓,只想沉醉在綠色鐵皮與昏黃燈光下,留住好時光。
望着進進出出的電車,眾裡尋他, 120始終芳蹤杳杳,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十時三十分,車身還印着黃道益活絡油的 120,千呼萬喚,沿着德輔道西電車路徐徐駛入。早已苦候多時的電車迷歡呼一聲,拿着照相機,一擁而上。
剛自駕駛室步出的電車司機說,此情此景,見怪不怪,「佢哋好迷呢部車,搞到我揸親呢部 120,都好似中獎咁!其實部車唔單止唔會行固定路線,連我哋都要睇編更,先知係咪揸佢。」不確定的緣分遊戲,甚具玩味,他笑說有時「追叮族」會問他 120的行車路線,又會來回不斷搭,不肯落車,只要不影響其他乘客,他都會「隻眼開隻眼閉」。
《阿飛正傳》的世界
苦候個多小時,終於登上與別不同的 120。雖是大白天,但因天色昏沉,黃燈泡早亮着。時明時暗的昏黃燈光、映襯着車內的綠色鐵皮,以及一張張啡黃色的藤椅,就像走進時光隧道,來到《阿飛正傳》的電影世界中。「係咪好靚呀?」正在狂按快門的電車迷,一邊拍照,一邊對着記者問個不停。
「 120無固定行邊條電車線,要坐佢,好講緣分,唔係想坐就一定坐到,試過喺中環離遠見到,即刻落車追住佢,好在電車行得慢,實追到!」這種落車、追車、再上車,在布滿電車站的港島街頭,不難見到。廿六歲的李俊龍( Eric),正是其中一個「追叮族」。
「我細個住跑馬地,依家住西灣河,都係電車軌旁邊,我阿媽話我好細個已經好鍾意電車,扭親計,一上車就收晒聲,萬試萬靈。」
他記憶中孩童時代的電車,正屬 120的款式,「我中學讀肇輝台嘅聖瑪加利書院,行路可到,唔使坐車,反而同朋友出街,同阿爸阿媽去拜年,都係搭電車,感覺上,搭親電車都係放假,特別開心。」小小車廂,記載了他的快樂童年,成為他尋找 120的動力,「電車公司之前分階段翻新及改裝現有列車,剩番 120無改動,應該珍惜。」
在迪士尼工作的 Eric,外表新潮,無懼「電車男」的稱號,還樂在其中。家住西灣河電車站旁還嫌不夠,他在五十呎的睡房內自設迷你「電車小鎮」,用不同物料自行搭建電車站、路軌、電纜系統,打造自家「叮叮王國」,務求一張開眼睛,就見到他最愛的電車!「以前細個無錢,用牙籤、軟尺同紙皮自製電車,依家出嚟做嘢,梗想擁有自己的電車隊!」
全港現時共有一百六十一架載客電車,七、八十年代,在市面行走的,主要是如 120一類的「戰後型」電車。
四九年香港製造的 120,車廂保留了當年的設計,一排排手織的啡黃色藤木椅、樓上樓下排列有致的黃色燈泡,統統只此一家,是全港唯一仍然未「退役」的戰後電車。只是,隱世電車王出車時間不定,想懷舊,就要看運氣。
120 靠着歷時達半世紀的設計,打動不同年代人的心。除了八十後的 Eric,作為五十後的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張順光( Alan),同樣情迷 120,「七、八十年代,我仲係十八廿二,嗰時架架都係 120!大家點會唔記得間條木天花上面嘅金魚缸(黃燈泡),呢啲風味,白光管無得比。」
做測量師、住半山的 Alan,稱得上本地數一數二的電車迷,出版過有關香港電車歷史及收藏品的書籍,連郵政署發行首日封、電車公司徵求電車圖片或資料時,都要向他招手;又曾應邀主講歷史博物館的講座,講電車的歷史,儼如香港電車的活字典。
「我細個住荷李活道,阿婆住銅鑼灣,每到週六日,一定搭電車去探阿婆,同表兄弟一齊玩,當時唔好話皇后戲院未拆,太平呀、金陵呀,呢啲咁經典嘅戲院都全部喺度;六、七十年代,坐電車到上環,信德中心未起,仲可望到海,電車貼近臨海之濱行走,望出車窗,咩煩惱都無晒。 120碩果僅存,係好多代人嘅回憶,點都唔可以叮走!」他說。
香港電車公司上週宣布斥資七千五百萬元,全面翻新包括 120在內的一百六十一輛載客電車,以鋁合金取代古典的柚木車架,同時把下層兩排長椅改為獨立座椅,經典「三截棍」式車尾旋轉閘門則轉用活門。這是法資財團威立雅( Veolia),今年二月自九倉手中全面收購電車公司後的「改革頭炮」,也是電車自一九八七年後,廿三年來首次進行大規模翻新工程,長遠有助減低維修的營運成本。
事實上,香港是全球唯一全雙層電車團隊,有熟知電車經營的商界中人就指, Veolia收購本港電車業務,只為進軍內地鋪路,「威立雅係運輸巨人,全球都有業務,依家上海同廣州都話要復建電車,香港係佢嘅落腳點,只係香港近年勁吹保育風,佢哋翻新,事前都做咗好耐準備工夫,一早邀請電車迷去車廠睇,唔似九倉咁封閉。」要將保育炸彈,變為進軍內地的金蛋,還看 120。"
望着進進出出的電車,眾裡尋他, 120始終芳蹤杳杳,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十時三十分,車身還印着黃道益活絡油的 120,千呼萬喚,沿着德輔道西電車路徐徐駛入。早已苦候多時的電車迷歡呼一聲,拿着照相機,一擁而上。
剛自駕駛室步出的電車司機說,此情此景,見怪不怪,「佢哋好迷呢部車,搞到我揸親呢部 120,都好似中獎咁!其實部車唔單止唔會行固定路線,連我哋都要睇編更,先知係咪揸佢。」不確定的緣分遊戲,甚具玩味,他笑說有時「追叮族」會問他 120的行車路線,又會來回不斷搭,不肯落車,只要不影響其他乘客,他都會「隻眼開隻眼閉」。
《阿飛正傳》的世界
苦候個多小時,終於登上與別不同的 120。雖是大白天,但因天色昏沉,黃燈泡早亮着。時明時暗的昏黃燈光、映襯着車內的綠色鐵皮,以及一張張啡黃色的藤椅,就像走進時光隧道,來到《阿飛正傳》的電影世界中。「係咪好靚呀?」正在狂按快門的電車迷,一邊拍照,一邊對着記者問個不停。
「 120無固定行邊條電車線,要坐佢,好講緣分,唔係想坐就一定坐到,試過喺中環離遠見到,即刻落車追住佢,好在電車行得慢,實追到!」這種落車、追車、再上車,在布滿電車站的港島街頭,不難見到。廿六歲的李俊龍( Eric),正是其中一個「追叮族」。
「我細個住跑馬地,依家住西灣河,都係電車軌旁邊,我阿媽話我好細個已經好鍾意電車,扭親計,一上車就收晒聲,萬試萬靈。」
他記憶中孩童時代的電車,正屬 120的款式,「我中學讀肇輝台嘅聖瑪加利書院,行路可到,唔使坐車,反而同朋友出街,同阿爸阿媽去拜年,都係搭電車,感覺上,搭親電車都係放假,特別開心。」小小車廂,記載了他的快樂童年,成為他尋找 120的動力,「電車公司之前分階段翻新及改裝現有列車,剩番 120無改動,應該珍惜。」
在迪士尼工作的 Eric,外表新潮,無懼「電車男」的稱號,還樂在其中。家住西灣河電車站旁還嫌不夠,他在五十呎的睡房內自設迷你「電車小鎮」,用不同物料自行搭建電車站、路軌、電纜系統,打造自家「叮叮王國」,務求一張開眼睛,就見到他最愛的電車!「以前細個無錢,用牙籤、軟尺同紙皮自製電車,依家出嚟做嘢,梗想擁有自己的電車隊!」
全港現時共有一百六十一架載客電車,七、八十年代,在市面行走的,主要是如 120一類的「戰後型」電車。
四九年香港製造的 120,車廂保留了當年的設計,一排排手織的啡黃色藤木椅、樓上樓下排列有致的黃色燈泡,統統只此一家,是全港唯一仍然未「退役」的戰後電車。只是,隱世電車王出車時間不定,想懷舊,就要看運氣。
120 靠着歷時達半世紀的設計,打動不同年代人的心。除了八十後的 Eric,作為五十後的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張順光( Alan),同樣情迷 120,「七、八十年代,我仲係十八廿二,嗰時架架都係 120!大家點會唔記得間條木天花上面嘅金魚缸(黃燈泡),呢啲風味,白光管無得比。」
做測量師、住半山的 Alan,稱得上本地數一數二的電車迷,出版過有關香港電車歷史及收藏品的書籍,連郵政署發行首日封、電車公司徵求電車圖片或資料時,都要向他招手;又曾應邀主講歷史博物館的講座,講電車的歷史,儼如香港電車的活字典。
「我細個住荷李活道,阿婆住銅鑼灣,每到週六日,一定搭電車去探阿婆,同表兄弟一齊玩,當時唔好話皇后戲院未拆,太平呀、金陵呀,呢啲咁經典嘅戲院都全部喺度;六、七十年代,坐電車到上環,信德中心未起,仲可望到海,電車貼近臨海之濱行走,望出車窗,咩煩惱都無晒。 120碩果僅存,係好多代人嘅回憶,點都唔可以叮走!」他說。
香港電車公司上週宣布斥資七千五百萬元,全面翻新包括 120在內的一百六十一輛載客電車,以鋁合金取代古典的柚木車架,同時把下層兩排長椅改為獨立座椅,經典「三截棍」式車尾旋轉閘門則轉用活門。這是法資財團威立雅( Veolia),今年二月自九倉手中全面收購電車公司後的「改革頭炮」,也是電車自一九八七年後,廿三年來首次進行大規模翻新工程,長遠有助減低維修的營運成本。
事實上,香港是全球唯一全雙層電車團隊,有熟知電車經營的商界中人就指, Veolia收購本港電車業務,只為進軍內地鋪路,「威立雅係運輸巨人,全球都有業務,依家上海同廣州都話要復建電車,香港係佢嘅落腳點,只係香港近年勁吹保育風,佢哋翻新,事前都做咗好耐準備工夫,一早邀請電車迷去車廠睇,唔似九倉咁封閉。」要將保育炸彈,變為進軍內地的金蛋,還看 12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